回一趟家乡,告诉篱笆我的过往;去一趟杨家乡,却看到不一样的篱笆墙——“竹柳篱”。用一根根竹柳整齐扦插成篱笆,用竹柳篱围成的小菜园甚是美观。一棵小小竹柳却勾勒出不一样的乡村美景。竹柳篱围起的小菜园,连接着乡村“富起来”的扶贫产业。
拆扒老房子种“扶贫小园”
杨家乡是距离北安市较远的乡镇,到北安市里有66公里。竹柳篱在杨家乡几个村屯随处可见。杨家乡党委书记马玉柱告诉记者,最初也没想到用竹柳做院墙,是走访时看到有农户家栽种了竹柳,竹柳具有柳和竹两种植物特性,其长势如竹,材质如柳,当年扦插苗可达3-4米,地径2-3厘米即可截段用于来年扦插繁殖或商品销售,是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今年,杨家乡大力发展竹柳经济,重点推进村屯巷道栽植竹柳,形成柳篱院墙,既实现绿化美化,又发展了苗木经济。目前,已完成柳篱栽植40万株,4万米,栽植丁香16万株,护屯林完成160余亩,工程造林完成600余亩,已完成治理水打沟5条,面积70余亩,截至目前,全乡共栽植各类树木61余万株。
在杨家乡模范村复兴屯,覆膜种植的菜花已经出苗。马玉柱说,这块小园是拆扒老房子复垦而来。为了让乡村更美,危旧房拆扒行动在杨家乡展开。采取有偿方式拆扒泥草危房,每户补助600元,工时费每户200元的标准,对全乡危旧房屋实施了有偿拆扒。截至目前,杨家乡已拆扒房屋316栋,复垦面积达31公顷。拆扒出的空间用来进行“菜园革命”,按照订单种植各种蔬菜和果树,其中黑果花楸这个品种与企业签订了每公斤8元的收购价,今年就能见效益。竹柳篱用来做“扶贫菜园”的院墙,又发展了苗木经济。“每10公分一段,能卖3块钱,一年就能长三四米。”说起竹柳的经济价值,马玉柱很有信心。
“好日子,从好习惯开始”
竹柳篱让村民耳目一新,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经济价值。美化环境,杨家乡采取了大动作。马玉柱说,助推乡村振兴要从环境入手。杨家乡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农户家庭开展“好日子,从好习惯开始”农民素质和生活品质提升工程,通过农户养成好的习惯来切实提高生活品质,特别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进而提高全体农民的生活品质。
在垃圾清理行动中,杨家乡做到“四有”。即:设置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堆放有“场”;组建环卫队伍,做到环境管护有“人”,每个屯都设有专职保洁员;配备运输车辆,做到垃圾清运有“车”,7个村都配备了扫道机、洒水车;制定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做到环境管护人人有“责”。目前,共清运垃圾5760余立方米,回填造林土壤2370立方米,清移柴草垛723处,出动挖掘机2410小时,运输车辆140台次,人工1670人。在污水治理行动中,杨家乡对辖区道路路肩和边沟进行了整修,确保道路路肩平整和排水通畅。目前,共清理边沟14万米,平整铺垫路肩9万米。
马玉柱说,为了让村民养成好习惯,杨家乡积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农村致富带头人”评选,健全完善“五不五要”的环境卫生村民公约。即不乱堆乱倒、不乱摆乱停、不乱搭乱建、不散放家禽、不损坏花草树木;要争当十佳文明户、要搞好家庭室内外环境卫生、要清除房前屋后积水杂物、要爱护公共设施、要种草种花爱护花草树木,使村民人人争当遵纪守法、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公民,形成人人文明礼貌、家家和谐安宁、自力更生致富光荣的良好村风。
篱笆院里话“丰年”
在杨家乡各个村的小菜园走上一圈,在竹柳篱的掩映下,小菜园里种植出“扶贫果”。杨家乡有7个村,一辆厢式货车作为“扶贫车”承载着运输重任。“一天一个村,正好轮上一圈是一周时间,村干部义务种植的小菜园出产品了,和北安市餐饮协会签订了订单,很多蔬菜直接进了饭店。村干部义务参与田间管理,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马玉柱说。
据介绍,杨家乡注册了北杨农庄商标,力争获得认证及生产许可,实现互联网销售及农超对接,解决销售短板。订单销售是杨家乡多个扶贫产业的发展“秘籍”。与大连世纪新风进出口公司签订英国红、奶白花芸豆、黑豆出口订单1000吨,全乡七个行政村共栽植杂豆5000余亩,实现杨家农产品走出国门;与华升食品签订蔬菜种植订单,主打绿色无公害菜园子种植特色,通过订单销售促进农民增收;在民义、民主村建设农产品烘干生产线,生产高钙养心茶、金莲花茶、蒲公英茶等产品,进行包装推向市场;在民主、杨家、模范村大力推进扶贫果园种植示范,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与益生堂、修正药业签订药材种植订单,充分利用光伏板下闲置土地及农户菜园订单种植,实现带富增收,壮大集体经济,解决村集体资金短缺发展乏力的问题。
一面竹柳篱折射杨家乡在扶贫产业发展上的“别有用心”,这项产业是乡村里的一道风景。透过一面小小院墙,看到了美丽乡村的缩影。(记者 董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