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给了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现在年老了,就想着怎么为社会做点贡献。我生于自然,身后也要回归自然。我的心愿就是在死后要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5月13日,在我市龙南医院的病房里,70岁的王书兰在《黑龙江省遗体眼角膜捐献志愿登记表》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她一起签下名字的还有病床上的老伴,70岁的傅育民,老夫妻决定一起捐献遗体和角膜。
下乡扎根 退休后爱上旅游
傅育民和王书兰同龄,1949年生人。二人都是哈尔滨人,22岁那年下乡来到大庆,在炼油厂工作。后来二人恋爱结婚后,就在这里扎了根。
“我们俩性格很合,一辈子也没怎么拌过嘴,家里的大事小情,基本都是我说啥就是啥。”王书兰笑着对记者说,“两个女儿从小就乖巧听话,也没让我们操过心,现在在外地成家工作,我们俩也没啥惦记的。”
退休后,由于孩子们都不在身边,老两口感觉身边空空的,有些寂寞,就萌生了要出去走一走,看看祖国大江大河的想法。
“我闲不住,前几年,老伴身体没病时,我俩每年都要报团去旅游。”一说起自己的旅行经历,王阿姨就停不下来。“我俩去过好多地方,北京、大连、上海、南京、苏杭……看看外面的世界,不仅长了见识,而且心态也好了。”
在旅游途中,老两口还结识了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妻唱夫随 五年前达成“捐献遗体”共识
五年前的一天,王书兰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遗体捐献的报道时,那份震撼与感动深深地触动了她。
“入土为安是老习俗,而且中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那么多人去世后要占多少土地啊!捐了,简简单单的,既不给子女添负担,也不占一寸土地,还能给国家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多好!”王书兰的这一想法一说出来,就得到了老伴傅育民的支持。
夫妻俩育有两个女儿,女儿们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过年时,女儿们回来看望老人,老两口就把捐献的想法和两个女儿说了。起初二人对父母的这一决定很吃惊,但当她们了解了父母的想法后,都表示赞同。
有了捐献的念头并得到家人的支持后,王书兰时不时地就向身边的朋友打听如何去申请,但朋友们也都不知该怎么办理。
三年前,老伴傅育民突然患了脑膜瘤,经过手术后,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他很快恢复且情况良好,但申请遗体捐献的想法更加迫切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必须得抓紧呀。”
住院手术 医生助夫妻俩达成心愿
今年4月末,又到了傅育民做头骨修复手术的时间,王书兰便陪着老伴来到龙南医院。
在老伴住院期间,王书兰就把自己和老伴有捐献意愿的想法告诉了主治医生。
主治医生在详细地了解老两口的想法后,就联合其他医生,一起帮着二老联系上了让胡路区红十字会。让胡路区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康莉杰当得知老夫妻有捐献的想法后,非常的感动。
“叔叔阿姨今年都70岁了,像他们年纪这么大了,还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属不易呀。如果能有更多的人像二老一样,那么我们国家的医学事业一定会有更加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莉杰说。
傅育民告诉记者:“把我的眼角膜捐出去,把我的遗体也捐出去。眼角膜可以让他人代我还能看到这个世界,遗体可以做医学研究,让更多的医学生能真正接触到人体。特别是大脑,如果能早点找到治疗脑膜瘤的办法,和我一样受苦的人就有救了。”
“父母能有这样大爱的想法,非常感动我和妹妹。我的父母非常的开明,他们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要多做好事,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大女儿傅平和记者说,“我们姐妹也要向父母学习,多为社会做贡献。”
据康莉杰介绍,“一般的遗体捐献,对祖国的医学事业、医药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角膜捐献,可以使一到两名甚至更多的人恢复视力,能够见到光明……一般一个人做了器官捐献,可以让六七个家庭乃至更多的家庭得到健康,让更多的家庭恢复和谐。”
采访中,记者也了解到,相对于遗体和角膜捐献,器官捐献的流程略有不同。
目前,哈尔滨市能做的是辅助有意愿的人登录国家器官捐献网站,领取电子卡,成为捐献志愿者。
“大庆没有移植医院,没有专门的摘取医院,但哈尔滨市的医大一院、医大二院,都能做器官移植。”康莉杰告诉记者。(记者 傅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