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主任主持会议
5月10日至11日,“黑龙江省医促会感染病专业委员2019年会”暨“黑龙江省艾滋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9年会”暨“东北三省艾滋病防治论坛”在哈尔滨召开,会议由大会主席哈医大四院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陈晓红博士主持。据了解,本次大会邀请了全国顶级感染病专家做了精彩报告,包括感染病、艾滋病及肝病三部分。
艾滋病诊断提速核酸检测缩短危险“窗口期”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哈医大四院艾滋病诊疗中心主任陈晓红说,HI V主要侵犯、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目前艾滋病在诊断时间上大大提速,从而提高了高危人群HI V的检出率。
艾滋病的“窗口期”,是指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够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一般来说,艾滋病的窗口期有2周-3个月。HI V感染者在窗口期虽然抽血检测查不到HI V抗体,但在血液,精液等体液中已含有大量HI V,有很强的传染性。陈晓红主任告诉记者,临床上接诊到的一些新发艾滋病感染者,在窗口期是检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的,但却表现出艾滋病的相关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循证医学是无法诊断艾滋病的,患者需要等待2-3周后复查时才能确诊。现在,随着检测方式的进步,通过核酸检测,一般11天就能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比传统检测方法缩短一半的时间,新的检测手段将大大提高高危人群HI V的检出率。不久前,陈晓红主任就接诊了一名患者,入院时患者高烧、抽搐,但是艾滋病初筛抗体成阳性,但是确证是阴性的,通过核酸检测,最后结果表明这个患者HI V RNA和HI V DNA呈现为双阳性,通过对症治疗,一个多月后这名患者顺利出院了。
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早期诊断正规治疗是关键
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艾滋病曾一度处于无药可治的状态,也被称为“世纪瘟疫”,世人一度谈“艾”色变。陈晓红主任介绍,自1996年鸡尾酒疗法问世以来,艾滋病的治疗药物日新月异,目前在我国有7种免费药物。随着医学的进步,很多新的药物如整合酶抑制剂的出现,过去药物导致的肾脏损害、骨密度流失等副作用更小了。如今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病人能够在早期发现,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按时按量服用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艾滋病患者也能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长期生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有利于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还可及时保护他人免受感染,有利于艾滋病的控制。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的吴昊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世界艾滋病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每年有接近200万人经过性传播途径感染,100万人死亡。在没有疫苗和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如何防控艾滋病呢?现在医学界正在研究探讨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所谓的功能性治愈是指艾滋病在停药2年以上,血液里检测不到病毒的情况下正常生活。“近些年来,艾滋病的治疗进展很快,事实证明,很多艾滋病患者在经过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后,都能长期生存,达到正常人的寿命。”吴昊教授说,预计在未来的5-10年里,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将得到控制。很多传染性疾病可通过疫苗预防。
本次大会在艾滋病部分,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佑安医院的吴昊教授和复旦大学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的卢洪洲教授分别对《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和《整合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对中国艾滋病领域两大权威指南的重点内容和更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在感染病部分,复旦大学临床公共卫生中心的卢洪洲教授做了题为“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和研究现状”的报告。卢洪洲教授说,虽然现在还没有研发出可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目前很多传染性疾病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进行预防,例如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预防流感。在一些新发的传染病如埃博拉等方面,我国疫苗在研发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已经与国际接轨。(记者 霍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