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实验楼正在打基础。
数十辆混凝土罐车穿梭往复,3座大型塔吊片刻不停——在位于哈尔滨新区科技创新城的哈工大“大科学工程”项目工地上,忙碌的施工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只争朝夕的加速奔跑。
“‘五一’劳动节的最佳打开方式就是充满激情的劳动。”奋战在项目工地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80后”工程师杨淞皓说,“现在,我们为哈工大‘大科学工程’的实验楼打基础;未来,这里将是中国航天的重大基础设施。到建成时,我会为自己曾付出的劳动感到自豪。”
哈尔滨新区西四环路外侧,占地约50个足球场大小的黑土地上,钢筋混凝土浇筑出形态各异的建筑,一座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国际一流的“太空模拟城”正在拔地而起。
高标准 东北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5月1日,哈工大“大科学工程”项目工地上依然和平时一样到处是忙碌的身影。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里每隔十几分钟就有一辆混凝土罐车驶入,近200名建筑工人正在紧张施工,为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建设基础。
“人勤春来早。今年暖春,我们3月初就复工,预计今年5月工程就能干到‘正负零’。”杨淞皓说,“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是‘大科学工程’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实验楼,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相当于10多栋居民楼的用地。不仅如此,其建设标准很高,为防辐射墙体厚达3米多,还使用了1200块预制件,安装难度较大。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全称为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于2017年8月全面启动建设。
“大科学工程”是哈工大有史以来承担的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科技工程类项目,也是东北地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5.45亿元,建筑面积28766平方米,建设周期5年。
哈工大“大科学工程”主要由空间环境研究系统、微观机理分析系统、生命科学研究系统、等离子体科学研究系统、弱磁/零磁环境系统、离子加速器系统、数值仿真与中央监控系统以及配套条件系统八部分组成,将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设多个模拟太空环境的系统装置,成为我国展开太空实验的重要依托。
里程碑 实现空间科学重大突破
目前,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已启动“三小一大”4个项目。“三小”为空间等离子体科学实验楼、空间在磁环境科学实验楼和动物培养室,均已主体完工,“一大”为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预计今年底主体完工。
在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中,设有“月尘舱”“火星尘舱”“综合舱”,可模拟各种极端太空环境。
“简单地说,太空或者火星、月球等是什么环境,我们就在地面构造一个相似环境,很多相关太空科学研究在这里进行,可以不用再上天。”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建设指挥部基建负责人王晨说,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与我国今后将建设的太空空间站形成天地一体化配套协作,实现我国空间科学与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水平的重大突破。
哈工大“大科学工程”是我国航天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重点项目,该项目聚焦航天领域的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构建我国首个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空间环境耦合效应试验研究平台。投用后,将深化人类对空间环境与航天器作用机理和规律的认知,提升航天科技领域中原始创新水平和能力,夯实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跨越。
新高度 追逐航天强国梦
“大科学工程”落户哈尔滨,不仅是国家有关部委对哈工大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哈尔滨的充分信任。
哈工大在航天领域优势特色突出、成果显著,“大科学工程”的启动将为哈工大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等方面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哈工大“大科学工程”的启动,对哈尔滨发挥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位与要求提供重要的支撑,也将对哈尔滨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转方式调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平台,将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为中国空间科学领域注入更多活力,有助于更好更快实现航天强国梦,开创中国航天、世界航天的新高度。
整体上,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将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空间综合环境模拟条件平台,并配以诸多先进的原位、半原位分析测试装置,形成目前国际上最为完备的空间环境及其与物质作用机理研究的条件和能力。项目建成后,将以“开放合作、资源共享”为原则,面向国内外多用户、多领域开放,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王晨告诉记者,哈工大“大科学工程”园区布局采用“天方地圆”造型,除方形的实验室外,还将在园区南部建设一座圆形展厅,用作科研成果展示和科普教育。建成后,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身感受模拟太空环境。
“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是我干过的第四个工程,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杨淞皓说,“去年10月接手这个工程时,我儿子刚满1岁,现在已经会叫爸爸了。”
杨淞皓家在长春,来哈工作7个月了,还没有去过哈尔滨的旅游景点。“没觉得有什么遗憾,我更在意的是别让这么重要‘大科学工程’留下遗憾。”杨淞皓说,“将来,我一定会带儿子来这里参观,并对他说,这是爸爸建的。”(记者 姜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