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继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更”字的增加,更彰显出国家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走上部长通道,再次解答了关于校外培训、校园安全、学生减负等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更让人真切感受到国家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的决心。两会期间,被视为国计民生头等大事的教育话题始终牵动着代表们的心,就如何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各抒己见。
“乡村振兴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用好教育这个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这一字一句为我们这些扎根在基层农村的人鼓足了干劲、坚定了信心。”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贾红涛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乡村教育的支撑,要提升我国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也必须加速推进城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贾红涛告诉记者,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点)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麻雀学校”,却承担着附近村屯孩子的教育重任,其中约80%以上是留守儿童。但缺教师、缺经费、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许多村小学(教学点)面临的困境,迫切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农村孩子“上好学”的现实需求。贾红涛建议,应实行集团化办学,县域统编统筹教师,合理均衡分配,采用走教制(校区轮流上课)保证各类学校开齐开全应开课程。与此同时,在严格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小学校(教学点)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和教育部门还应加大对村小学(教学点)的人文关爱与关注,增强村小学师生们的存在感与获得感。
“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引发了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陈佐东的强烈共鸣。
陈佐东认为,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搞好教育,幼儿教育不可忽视。因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各地政府加大婴幼儿教育经费的补贴,探索社区托育服务,抓好硬件建设完善保障措施。二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托幼”快速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选拔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专业人员加入幼教事业,并定期进行早教和保育知识等技能考核。三是完善托育服务保障体系,拓展多元化支持。建议通过地方立法或相关规定修订,建立完善“亲职假”,提升父亲育儿参与率,让男性承担更多家庭照料责任。
来自教育一线的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徐贤淑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部长通道上表示,减负再难也要减,不然宝宝不高兴。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心为了孩子,努力贴近孩子的体现。陈部长还表示,除了改善评价体系,还将在质量标准、课程教材、考试招生、素质教育引导等方面深化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负担过重问题。说起素质教育,我认为应从加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落实着手,在青少年人生重要阶段培养‘工匠精神’。”
徐贤淑认为,“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内容。而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徐贤淑建议,应多措并举,确保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到位。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需的教师、场地设施、网络资源、经费投入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统筹安排;建立健全指导教师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课程过程实施督查,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建立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各单位的协作机制和资源共享平台,求真务实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者 程瑶吴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