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史上最严”措施亮剑医疗领域 遏制红包现象
原标题:“史上最严”措施亮剑医疗领域“红包”
九月初,黑龙江省卫计委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黑龙江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引起了医疗界不小的震动。内容详实、可操作性强的《规定》,从打击收的想法、堵塞送的通道等方面着手,遏制“红包”现象的产生,让广大百姓对祛除广为诟病的“红包”顽疾,构建健康的医患关系,增添了更多的信心。同时,这个举动也显示了黑龙江省卫生计生系统敢于“刀尖向内”、构建风清气正行风的决心。
“红包”让医疗过程沾染铜臭
时隔十多年过去了,想到当年因为收红包问题坚决开除一名年轻有为的医生的情景,大庆眼科医院院长于耀光还是满怀心痛与惋惜,但即便如此,时至今日,于耀光仍然不后悔当初的“铁腕”决定。“医者仁心,如果医生收了‘红包’岂不是成了‘黑心’。治病救人是医生应该有的职业道德,而‘红包’问题的出现,让白衣天使染上铜臭味儿,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对整个社会风气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于耀光说,医生收受“红包”以后,在行医过程中心态容易波动,会影响正常诊治工作。让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形象大打折扣。
作为一名从医三十余年的医生,黑龙江省医院院长助理、神经外一科主任高宏伟认为《规定》的出台非常必要而及时,大快人心。“因为‘红包’现象的泛滥,让原本脆弱的医患关系变得岌岌可危,此次《黑龙江省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的出台是给医患关系打了一针及时药。作为一名医生,收了‘红包’是对医生尊严的侮辱。因此,《规定》的出台是对奋斗在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一种保护,我们会全力支持。”
莫让“红包”成为医患之间的“心墙”
在黑龙江省医院的行风办公室,记者看到每月的行风通报文件上,详细的记录着各个科室返还的“红包”数额、次数以及根据返还“红包”数额给予的加分奖励。“早在十多年前,省医院就对医生收受‘红包’问题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规定医生在收到‘红包’的24小时内交到患者的住院押金里,变相返还了‘红包’。”黑龙江省医院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韩晶说。
在高宏伟眼中,八十年代时医患关系并不紧张,初来是患者,再来是朋友。而现在正常的医患关系因为“红包”的介入,逐渐变成了一种利益关系。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很多患者甚至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式,认为只有医务人员收取“红包”后才会尽心尽力给患者医治。“这是患者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每一位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当医生第一天起就在心里定下的准则,绝不会因为收受患者‘红包’才给努力医治。”高宏伟说,作为一名医生,每次看到患者在他的治疗下康复出院,能够正常享受美好生活,他心里都有无法言说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每个康复的患者都像我的一个完美作品,当患者完全康复走出医院的时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最幸福的时刻。”
在韩晶看来,出台《规定》必要而及时,因为收受“红包”的医生其实在行业内是少数,但这些少数却对整个医疗行业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让人们对医生这个行业持有偏见。韩晶说,希望政府在出台政策的同时能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同时还应该改善社会的整体环境。在全社会的医患群体当中对医生和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让医生不收,患者不送,从根源上改善整体社会风气。
“堵”“疏”并举祛除“红包”顽疾
自《规定》出台以来,黑龙江省医院皆以严肃态度开展“红包”问题治理,以“高压”政策为主导,在严格设立红线的同时,通过医院的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多措并举向“红包”开火。
铁力市人民医院院长史家明介绍,铁力市人民医院为了革除收受“红包”的陋习,医院党总支带领党员干部发起了“告别红包”活动,向这种危害党风、医风和社会风气,损害医务人员形象的现象,发起了有力的冲击。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全院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黑龙江省医院,《规定》出台后,院长与各科室主任签订行风目标责任状,全体医护人员人手一册《规定》,制作了以漫画图文形式的宣传图片,在门诊大厅滚动播放,同时公布了医院的举报电话。
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院长陈宏眼中,祛除“红包”顽疾需要综合疗法,就是“堵和疏”并举。在设立严格红线同时,还应该通过管理制度改革,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目前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即将推出的年薪制试点,让医护人员拥有区域内较高水平、较为合理的收入,让他们有尊严的工作。这样双管齐下,才能逐步摒弃“红包”、回扣恶习,让医疗过程回归“圣洁”。
大庆眼科医院也实行“疏堵并举”的方法来治理“红包”现象,对积极返回“红包”的医生实行奖励机制,每个月有全员职工大会宣布医生退收“红包”的数额,医院会根据退“红包”情况给予医生一定奖励。
拒收“红包”并不是把患者对医生的感激之情拒之门外,韩晶表示,黑龙江省医院欢迎患者向医院送来感谢信,感谢信的意义是“红包”不能比拟的。“我们相信,告别‘红包’,能让我们身着的白服更加圣洁。”(见习记者 吴玉玺 记者 谭湘竹)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