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促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
原标题:精深加工有“钱途”引领农民“奔小康”
近年来,哈尔滨市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促进农业向工业转型,让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提档升级,深度开发“原字号”,在丰富百姓餐桌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数据显示,上半年,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实现460亿元,同比增长9.2%。
优势产业“向前冲”
今年出台的《哈尔滨市加快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哈尔滨市具有优势的玉米、大豆、水稻等十大产业的总体目标、发展方向以及区域布局等,这些优势产业将借“两头两尾”的“东风”,不断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持续提档升级。
以精深加工大豆为主的黑龙江鹤旭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了大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的全产业链条。该公司负责人耿显忠说:“我们聘请国内知名大豆专家,引进大豆拉丝蛋白技术,对大豆进行深加工。”
大豆拉丝蛋白又叫人造肉,经过再加工后就变成了大豆休闲食品,以往采用这项技术的企业多集中在福建、山东、四川等地,耿显忠说:“这些企业生产原料都是以咱东北大豆为主,他们先将初级产品运出,加工后再以高价销售回东北地区。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不自己开发?为此我们开始专门对大豆进行精深加工。”目前,该公司已形成自有品牌,并将生产的大豆休闲食品销往东北三省,其生产的蛋白粉销往南方市场,他说:“去年我们公司赚了900多万元。今年我们又新建了立式保温仓、恒温仓等基础设施,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说到自家产品,黑龙江昊伟农庄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基地部相关负责人范德峰自豪地说:“通过对玉米的深度研发,我们已经研发出玉米汁、玉米糊等在内的六大系列50多个品种。我们自己培育新种子,并通过新技术研发将玉米‘吃干榨净’,推出的产品畅销国内各大市场,我们将用三年时间将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
哈尔滨市农委农产品加工处处长徐广英说:“随着‘两头两尾’工作的不断深入,哈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也在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以粮、菜、畜、林、菌等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导,具有哈尔滨市优势特色的农产品加工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536家,比上年新增18家,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52亿元,同比增长10.6%。
带领农民“奔小康”
农产品加工企业尝到“精深加工”甜头后不断提档升级,同样受益的还有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农民。
依兰县团山子乡幸福村农民文超今年将家里三百亩地全部种上了万寿菊,他说:“企业签订订单,每年都会有专人来收。收入高、有保障。”
文超所说的企业是哈尔滨春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生产的叶黄素粉末就是从万寿菊中提取出来的。“叶黄素粉末既可以入药,也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作为饲料可以增加动物体内叶黄素含量。此外,我们还把叶黄素提炼成油膏,出口到墨西哥、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张立冬说,我们基地种植面积有限,大多是与合作社和农民以订单方式进行生产,并采取统一管理模式。
张立冬说:“我们去年产值在1亿元左右,今年预计能够达到1.5亿元。”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文超告诉记者:“我从2016年开始种植万寿菊,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第一年只种100多亩,一算账,一亩种植效益比玉米翻一番,后来每年都增加面积,今年索性全种万寿菊!”据介绍,公司还会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了富余劳动力就业。
农产品精深加工后,市场销路更为广阔,企业自动提档升级,研发更多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新品种,同时,也倒逼种植业调优种优,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升级,如此环环相扣,层层互利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加工业飞速发展,更成了立县支柱产业,带头地方经济发展。今年哈市计划总投资139亿元,围绕粮食、肉乳、果菜等14个方面,集中谋划了50个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目前开工项目38个,占总计划的76%。
政府出力“推一把”
冰城农产品正逐渐从只卖“原字号”、附加值不高的窘状,逐渐发展成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
徐广英说:“哈尔滨市很多农产品企业都在向精深加工迈进,自觉提升产品价值,积极投入到对产品的精深研发当中。”
为了更好地推进“两头两尾”工作,《方案》中也提出了集中推进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聚焦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4个领域,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加工、畜禽生产加工、林业生产加工及蔬菜、马铃薯、烟草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项目。
在发展的同时,企业带动更是必不能少。《方案》中还明确将重点推进“246”工程,即转型升级20家较大龙头企业,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40家成长型加工企业,突出农产品初加工和主食加工;大力扶持60家小微型加工企业,突出农产品初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记者 李天池)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