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美丽新呼兰

2018-08-30 13:36:17|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美丽新呼兰

聚焦三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美丽新呼兰

  哈尔滨市“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发展战略,让呼兰找到了新的发展着力点呼兰确定以“新区发展拓展区、老城外溢承载区、城乡融合示范区”为引领,融入大都市;以“工业集聚区、都市农业区、休闲旅游区”为支撑,培育新动能;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建设美丽新呼兰。

  城乡融合发展激活都市农业

  呼兰区紧邻哈尔滨新区,而新区作为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火车头,发展前景可期。因此,呼兰区可借新区发展之势,融入大都市,形成都市农业和配套服务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据了解,呼兰区已纳入哈尔滨主城统一管理。按照省市委的规划考虑,未来5-10年将会向江北疏解200万人口,随之而来的必将是哈尔滨都市文化、教育、健康、生活配套产业的批量外溢。“凭借良好的区位、广阔的空间、俱佳的生态,呼兰有条件打造成哈尔滨老城外溢承载区。”呼兰区委书记刘军说。哈尔滨新区是国家政策集成高地,并与呼兰区连接一体、密不可分,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有优势打造哈新区发展拓展区。同时,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呼兰区亦城亦乡的特点,恰好构建服务大都市的农业经济体系,促进全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以城带乡、工农互促。

  随着都市农业发展,呼兰区乡村种植花草树木已形成规模优势。哈尔滨市城市绿化所需的树木、花卉、草坪有相当数量产自呼兰。记者在呼兰农村采访时看到,许多村子有规模地种植花卉、草坪等。许多新型农业合作社也已经初具规模。

  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入社农户121户,注册资金9800万元。合作社从2009年起步,短短9年时间,迅速壮大成为集有机食品种植、加工、林木经营等于一体的大型经济实体,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他们分别注册了“禾下土”牌杂粮等商标,不仅覆盖哈尔滨,还在大连、北京、上海等6个大中城市建有门店,经营“禾下土”牌系列35个品种绿色、有机杂粮。他们实施蔬菜产业化经营,合作社投入2300万元,建有多功能冷冻厂一座,冷冻厂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库容量5000吨。

  像这样服务于都市农业的经济体不断增加和壮大,为呼兰未来都市农业奠定了发展基础。

  建设省级开发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呼兰区素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美誉。全区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这样的土地能够种出最优质绿色的粮食。2017年,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16.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2.58万亩,粮食总产量21.79亿斤。

  “我省提出的深度开发‘原字号’,就是要把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重心是依托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强市场竞争力。我省发力‘原字号’,呼兰得尽天时地利,‘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就是呼兰未来发展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最佳选择。”刘军说。

  据了解,目前,省市共同支持呼兰区加快补齐工业短板,在老城东侧规划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纳入整个哈尔滨工业产业体系的工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努力推动“两头两尾”实践破题,带动全域。省市将共同把这里打造成绿色食品的投资洼地,鼓励和引导企业改变“初加工”、突破“原字号”,扩展产业链,向高端发力,向“食尾”“工尾”要价值,使粮食、肉食、乳品、蔬菜等多项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黑土生金,呼兰优质的黑土地,成为绿色食品之源。未来的发展就是从简单种植和粗加工,提升为精准种植和精深加工,发展成为绿色粮仓、绿色厨房。”刘军告诉记者。

  深掘历史文化发力休闲旅游

  呼兰区充分利用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从历史遗迹、宗教文化、“洛神”萧红等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入手,一一进行梳理,并投入资金建设,发力历史文化旅游。

  据悉,呼兰现存各类文物遗址8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10处,1997年呼兰被评为我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呼兰区投入大量资金,以文庙为中心,建设一个大型历史文化公园。同时对天主教堂等周边环境进行清理,与其它历史遗迹一起,打造成为历史文化旅游景点。

  20世纪30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因为成名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奠定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兰区针对这一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在西岗公园内建起萧红纪念碑,举办萧红文化节。呼兰区先后完成了投资1600万元的萧红故居原貌恢复工程、投资1510万元的萧红纪念馆工程,萧红故居已成为我省著名的旅游胜地。

  呼兰区把这些历史文化景点串起来,规划了一批旅游线路,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

  同时,呼兰区也规划了一批乡村旅游线路,抓住日益兴起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呼兰区将以“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风情小镇、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主打历史文化名城这张新名片,让历史文化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曹晓明 记者 李宝森)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