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的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一边是手风琴声、萨克斯曲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边是非遗各个代表性传承人绝活展示争相上演,引来观众纷纷驻足、拍手叫好……日前,在第十三届龙江文博会C馆,2018哈尔滨国际音乐产业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如约启幕。在非遗展销区域,剪纸、皮影、泥塑、蛋雕等悉数登场,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近年来,哈尔滨遵循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规律,在富含鲜明的本土地域特色基础上,积极推进新形势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讲述城市历史,提升了城市知名度,非遗的创新力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呈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非遗集萃尽展地方特色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历史传统,富含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城市的名片。在哈尔滨这片艺术热土上,涌现出了众多的民间剪纸艺术家,施丽华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9岁的施丽华是施氏剪纸的第三代传承人,同时也是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者在剪纸展台前看到,聚集了很多观展群众,他们中有前来要施丽华现场创作的,有找她来合影、签名的,施丽华忙得不亦乐乎。“我剪纸特点是不机械化,根据纸张大小即兴创作,这把剪刀犹如画家手中的画笔,剪出的作品都应该是有生命的,诉说着一个故事。”施丽华一边介绍着一边拿起一块纸板进行创作,一分钟的时间,一个挥舞长袖、翩翩起舞的女子便跃然纸上。
记者了解到,从事剪纸技艺60年来,经过施丽华手中的剪刀呈现的各式各样剪纸作品有几万幅之多。其中,最小的仅有一厘米长,而大幅的一般以主题式的系列剪纸作品为主,契合时代主流,弘扬社会正能量。如今,施丽华不仅走进了中小学校开设第二课堂、走进街道社区手把手教居民剪纸,更走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办公益展览,展出的300幅代表作让广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博览会现场,精雕细琢的蛋雕、走出国门的皮影、乡土气息的泥塑……非遗展品数不胜数,非遗工匠们在展示各自技艺绝活的同时,也相互切磋交流,分享体会。
“非遗+”焕发古老文化新生机
站在商业化的风口上,非遗文化的发展需要有新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又是现代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与灵魂,为非遗优秀传统文化迈向国际化、品牌化、产业化打牢基础,迸发生机。
在蛋雕展台前,非遗传承人卢天壮正在向参展商和游客讲解蛋雕的过程。记者注意到,蛋雕主题鲜明,颜色层次感分明,内容丰富。主题为“福寿三多”的蛋雕,一个中国胖娃娃手抱桃子,身旁还有石榴和仙鹤等吉祥图案;主题为“独钓寒江”的蛋雕,则取材古诗《江雪》,小小的红皮鸡蛋壳上不仅层次分明地雕刻出了扁舟、身着蓑笠的老翁,同时古诗《江雪》全文也被雕刻在了鸡蛋上,字仅有几毫米大小,让人叹为观止……卢天壮说:“我们雕刻所用的大多是鸡蛋和鸸鹋蛋,后者是澳大利亚小鸵鸟所产,浮雕作品用时短,主题多是民族吉祥图案和传统文化为主;镂空雕刻用时较长,往往需要几天时间。”
卢天壮坦言:“现在政策好,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给了我们广阔的舞台。我们经常参加各种大型文化展会,不仅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还可以与同行交流先进的思路和技术。最重要的是通过展会,企业得到最直接、最大化的宣传。”眼界开阔了,产品自然更加丰富,“现在我们是订单式生产,很多旅游公司把我们的蛋雕作为旅游纪念品对外销售。”卢天壮笑着说。
记者来到皮影展台,皮影十二生肖礼品卡上,神情各异的中国娃娃威风凛凛,吸引了很多企业和游客驻足观看。非遗传承人于九文说,近年来,我省对于旅游产品开发高度重视,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我想传统皮影不仅能用于表演,还可以作为龙江特色旅游纪念品。
通过展会,于九文和他的东北皮影被人熟知,更走出了国门。他告诉记者,去年,他在美国演出了4个半月,让国外更多人了解到了龙江文化和特色。“每次参加展会销量都非常好,这次我的墙上挂式十二生肖,就被一个游客给‘包圆’了。”未来,于九文希望通过展会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皮影,使其能够批量化生产。
非遗保护在传承中保持活力
剪纸传承人施丽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在黑龙江大学开设选修课时,一名学生在论文里这样写道:当剪刀游走于纸板间,我仿佛听到了剪刀与纸的对话,他们讲述着关于非遗的古老故事。“诸如这样的体会还有很多,他们对剪纸的喜爱和领悟力让我尤为欣慰,优秀传统文化会越来越好地传承下去。”施丽华深信不疑。
据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王迪介绍,目前,哈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70项、市级85项,共有10个类别,涵盖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传承人有166名,其中含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人,省级非遗传承人85人,市级非遗传承人79人。在一次次非遗活动的开展下,越来越多的市民耳濡目染地接受了本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被评为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相继走进学校,把民族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的心中。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力保人人精通一项非遗手艺;结合校本课程将剪纸技艺普及,让更多的孩子学会这项技能,并能够独立创作。依托剪纸课程的优势,在校本课程中开设布艺、鱼皮画、皮影非遗项目,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浸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推动了小学素质教育,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记者 刘莉 李天池)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