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2018-07-19 09:29:01|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我省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黑龙江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有机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核心种植区东禾久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超早钵育、两段式育秧、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严格按照有机水稻种植操作规程生产,并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视频安全可追溯体系,生产的“庆禾香”大米被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获得首届放心365杯国际大米擂台赛擂主盛夏时节,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庆安镇祥安村的绿色食品玉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区内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旺盛。通过标准化技术应用、开展农机化作业、强化设施化建设,这里已成为集优质化、专业化、规模化、设施化、装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2017年该区域玉米亩产实现850公斤。 

  7月11日~12日,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标准化基地)建设与管理现场会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召开。黑龙江省内各地绿色食品战线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代表近200人一起深入绿色食品玉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水稻示范园区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标准化基地管理单元和基地管理单位;查阅绿色食品原料生产记录和档案;聆听绥化市、庆安县、同江市、萝北县的典型经验,目的只有一个,深刻理解当前绿色食品发展的市场形势和时代要求,更好把握标准化基地档案建立及管理体系建设的有效经验,全力以赴进一步提升我省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管理水平。

  标准化基地建设奠定绿色大省坚实基础

黑龙江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自2004年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工作以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效显著。可以用五句话、十五个字来概括:一是规模大,到2017年底,全黑龙江省国家级标准化基地发展到165个,面积6694.1万亩,占全国总量的38.7%,是全国最大的标准化基地聚集区;二是分布广,全黑龙江省所有市(地)行政区、农垦和森工系统都有建有标准化基地,57个县(市区)和52个农场建设标准化基地;三是品种多,标准化基地涉及水稻、玉米、大豆、蔬菜、杂粮和食用菌等9个品种,涵盖了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四是产量大,2017年全省标准化基地原料产量达到2200万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0.1%;五是品质优,标准化基地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0%,没有发生大的质量安全事件。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黑龙江省标准化基地形成了“政府创建,龙头带动,农户参与,全程监管”的建设模式,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而且成为黑龙江的形象品牌,从整体上将黑龙江省农业推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在推进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和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突出——

  加快了农业标准化进程。黑龙江省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模式,示范带动标准化种植面积1.5亿亩,比创建前增长4倍,标准化基地已成为实施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通过标准化基地的支撑,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90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100家,约占全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农业企业的30%。

  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通过龙头企业与标准化基地实行订单式生产,提高了土地产出和效益,有龙头带动的标准化基地原料售价比普通产品每市斤平均高出0.1-0.2元,增加了基地农户收入。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基地创建前经过了严格环评,保证了基地质量。建设后,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增施农家肥,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了基地及周边环境受到污染。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地积累了很多先进经验,有效地引导工作推进——

  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寒地黑土之都绿色产业之城田园养生之地”建设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迈进的目标定位,以标准化建设管理为动力,坚持标准,注重规范,强化服务,强力持续精准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全市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增长量、认证数量增长量两项指标连续四年位列全省之首;是全省最早制定地方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的地市,2016年修订的《绥化市A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了24种作物28项生产技术标准,使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均有标可依。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高标准建设大基地为牵动,强化组织领导,强化生产标准,强化源头控制,强化企业参与,全力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强县。成立由县长亲自挂帅的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打造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163名农技人员常年在生产第一线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县乡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对生资市场、育苗、播种、施肥、用药、田间管理、收获、交售及档案记录等各环节的有效检查监管。目前,全县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130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5%。该县东禾农业集团通过组建联社,采取“带地入社、二次分红”的办法,把一二三产融为一体,直接引带企业标准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现入社农户发展到2858户,入社土地33万亩,2017年,企业为农户二次分红1026万元。

  黑龙江省同江市紧紧围绕“绿色兴农”发展战略,以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为载体,强化绿色食品质量全程监管。该市整合资源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购置检测设备34余台(套),落实事业编制20人;建立10个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35名,配套农残速测设备95台(套),实现了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覆盖。市财政安排资金在全市85个行政村聘任1名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并配备1台农药残留速测仪,重点负责绿色食品基地监测和产地准出管理工作。出台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参与基地建设、申报绿标、打造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12条奖励政策。连续三年将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监管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且每年递增20%以上,2018年财政预算达到62万元;市财政还拿出123万元作为引导资金,购置5大类有机肥400吨,发放给绿色食品基地农户示范施用,推动农业“三减”措施落实。2017年,全市绿色食品可追溯面积达到150万亩,促进农民增收8600万元。

  2017年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并被推荐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之一的鹤岗市萝北县,通过制作基地管理图板,创新宣传方式,规范档案管理,强化技术支撑,严格投入品监控,狠抓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源头治理。县绿办专门设置了大基地档案室,配齐了专用的档案柜,将大基地创建资料及时分类归档,按创建体系文件、佐证材料进行登记、编号、装盒、建立目录、保存;每年统一印刷记录册,发放到各创建乡镇,由乡镇农技人员和村技术员负责指导种植户、合作社对基地管理记录规范填写,并集中到县基地办存档5年,每年的监管记录、培训记录、自查资料、影像资料一并归档。目前全县已认证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5万亩,基地农户2806户,年生产优质原料水稻20万吨。

  据专家测算,仅发展绿色食品一项,我省年均折合减少尿素施用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0万吨。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围绕标准化基地已制定60多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确保质量兴农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准化基地“洼地”效应明显。依托标准化基地,全省引进新加坡益海集团、上海光明集团和象屿集团等国内外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多家,投资总额210多亿元;依靠充足的优质原料,标准化基地所在区域的一些小产业迅速成长为大产业。

  六大目标定位引领绿色发展新航向

黑龙江全面提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管理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质量兴农,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农业全产业链的基础,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工作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如果说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发展绿色食品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标准化基地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标准化基地从诞生之日就注重产地环境监控和生态保护,倡导清洁化、减量化生产,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控替代化学农药使用,遵循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因此,做好标准化基地工作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兴农的有效载体;是推进质量兴农的有力抓手;是推进品牌强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效益兴农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为更好发挥标准化基地的领跑作用,今后一个时期,黑龙江省标准化基地建设要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全面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建设一批质量标准高、管理机制先进、功能示范作用强、品牌形象彰显和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国家级标准化基地,使其实现六个新的目标定位——

  一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示范区,大力提升质量安全水平,使其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示范性基地;二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样板田”,通过不断完善基地标准化体系来引领和带动区域内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快速发展;三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提高基地产品的品质、标准,以及完善产业化经营机制等形式,大幅度提升基地综合效益,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极和增长点;四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推广新科技和培育新型农民的“平台”,大胆创新标准化基地的建设方式和方法,通过基地引进一大批新成果、新技术,培育出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五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新产品开发的密集区,积极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依托标准化基地的优势,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低碳环保的深加工产品和系列产品;六要把标准化基地打造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品牌,通过全方位、密集型的宣传推介活动,不断扩大黑龙江省标准化基地影响力,培育品牌,树立形象,得到国内外企业和消费者的广泛认知、认同。

  六项重点工作力促绿色提档升级

  今后,全黑龙江省各地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管理上,要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突出标准化生产这一核心。要善始善终,一以贯之地把标准化建设贯穿基地建设的每个层面和每个阶段。要注意通过执行操作规程提高标准化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基地农户科技素质,确保技术规程的入户率和到位率;通过采取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和典型示范班等多种形式,确保标准化全面实施。

  抓住全程质量监管这一重点。基地原料“真绿”,产品才会绿。要按照总书记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出的“产出来”、“管出来”的重要论断及“四个最严”的要求,积极推进监管工作前移,把“管出来”的各项措施延伸到生产基地、落实到“产出来”的全过程。重点是牢牢把住生产基地的“环境关”,严格执行产地环境标准,坚持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水、空气进行检测和环境评价,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禁止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对已建成的生产基地,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不断强化对基地环境的保护。搞好新污染源控制,推进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利用,治田、治水、治污染源,标本兼治,保护改善基地生态环境。要突出管好、管住“投入品”,通过在基地建立投入品专供点,集中区域,统一管理,联合控制措施等确保生产基地投入品安全。要积极推行“退出制度”,真正做到靠机制管人,靠制度管事;建立基地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对不合格的基地和产品,实施“一票否决”,让质量成为标准化基地的“高压线”。

  抓好产销对接这一桥梁。基地与企业对接程度,不仅是衡量标准化基地建设成败的显著标志,也是影响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通过强化服务、创新机制、政策引导等措施,不断密切基地与各类主体的利益联结,不断提高“对接率”。大力探索龙头企业与标准化基地以“订单”合同、加工企业为经营主体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基地农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通过实行认证补贴、组织企业参加展会等形式,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企业增加认证数量,扩大生产规模,强化对原料基地的拉动;鼓励国内外各类大型企业以多种形式进入我省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特别是直接开展基地建设。组织专业人员以“承包”形式进入重点企业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培训,提高企业和基地的科技增收能力;定期召开龙头企业与基地对接会议,确保基地生产的原料全部进入龙头企业,为绿色食品“产出来”提供丰富原料。

  抓住市场营销这一牵引龙头。扩大产品销售,提高市场份额,是将绿色食品基地规模和品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关键环节。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基地产品促销展销和市场服务,积极搭建市场营销平台,努力减少中间环节,把利润空间最大限度地留给农民,促进基地产品转化增值。要推广众筹、私人定制、集团定制等互联网新型营销模式。支持与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联结的龙头企业按照产地、产品质量相一致和市场化运作原则,扩张优势产品规模,提升品牌层次,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基地品牌。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加大龙江绿色食品品牌推介力度,把黑龙江绿色食品打造成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内外得到广泛认知、认同。

  抓好与农业其他工作融合推进这一“妙招儿”。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与农业“三减”工作紧密融合,通过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开展有机肥提质增效试验、示范推广土肥水新技术、新产品、更新与改造施药装备和推动绿色防控等措施,不断提高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与黑土地保护紧密融合。黑龙江省是东北黑土区中心,典型黑土地面积占东北黑土区面积的56%,这也是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一个大优势。要按照黑龙江省农委制定的《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治理行动计划》和《黑土地保护指导意见》,不断强化措施,促进标准化基地持续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与资源综合利用紧密融合。抓住国家开展东北秸秆处理行动的契机,大打秸秆综合利用攻坚战,大力推动农畜结合、种养循环、促进绿色发展。

  抓好强化领导这一关键。要通过建立权威性强,高效快捷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目标责任体系,确保基地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都有部门(人)抓,有部门(人)负责,切实形成“全面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建立基地领导小组的创建单位,要由主要领导或主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明确分工,切实在基地建设中发挥作用;已建立领导组织的创建单位,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要切实强化基地工作队伍体系建设。目前,地方机构改革正在推进,要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支持,努力做到机构不并,人员不撤,职能不减,队伍不散。(李钢 记者 张桂英)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