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推进创新创业激活转型发展新动能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50余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各项举措,也让全国人民格外振奋,充满期待。过去五年,黑龙江省通过思想发动、典型引路、搭建平台和政策支持,大力推动科技人员、农民、大学生、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创新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氛围愈发浓厚。面对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如何深化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加速培育发展新动能?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建言。
开放创新资源释放科技的创新力量
过去一年,黑龙江省通过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新成立科技型企业10440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2037家。政府引导支持哈工大成立机器人、激光通信、大数据、小卫星、智能成型等181家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周玉代表认为,在深化科技创新驱动的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军作用,开放创新资源,承担更多责任。因此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激发更多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创业热情,释放科技的创新力量。二是要重视与资本市场的合作,在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把科技前沿和市场需求通过资本推动紧密联系起来,让科研活动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引领行业技术发展。三是要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四是要持续发挥现有平台的重要作用。用好省工研院的灵活机制,为全黑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搭好平台,做好服务。
“就哈尔滨工业大学来说,下一步我们要争取全面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的重大工程,推动机器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深刻领会‘互联网+’带来的变革,准确把握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孵化一批新的高科技企业; 瞄准医工交叉等新领域,争取获得一批事关民生的新技术成果,并努力在人类基因组等潜力产业领域能培育出领军企业。”周玉代表还表示,在平台建设方面,将推动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创新+创业+产业”平台建设,带动我省机器人产业小微企业共同发展。同时还将做大做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发挥年轻人的聪明才智。
聚焦创新创业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方面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还提出要打造‘双创’升级版。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把‘双创’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汇聚一切积极要素向‘双创’发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黑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张常荣这样告诉记者。
张常荣代表建议,推动“双创”工作,一要架“鹊桥”。政府要坚持把创新基点向主导产业聚焦,促进重点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姻”。解决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助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鸡西目前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科技型企业81户,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28家。这些平台已实施国家、省创新项目108个,转化科技成果300余项,专利授权量1548个,发挥出巨大作用。”
二要聚要素,助力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四支队伍”创业。具体做法上可以把“校政企”资源整合起来,聚拢起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整体合力。把创新与创业融通起来,通过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带动创业。把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与创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创业者向“三新”聚焦,拓展创业空间。同时还要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向电商营销、林下经济、旅游经济等领域进军,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拓宽增收渠道。
三要优环境,培育“双创”沃土。必须紧紧抓住优化环境这个保障,坚持“多取消、审一次、备案就是告知”等服务理念,实施好“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服务速度快起来,服务质量高起来,努力打造最佳投资沃土。
搭建三大平台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我看来,要加快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创新升级和品质革命,就必须搭建优势产业集群、业态融合平台、国际合作等三大平台。”我省全国人大代表李寅认为。
一要搭建优势产业集群平台。各地应最大限度集中优势资源建设5到10个优势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平台。再以这些平台为依托,确立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打通整个创新链条,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的整个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的障碍。
二要培育业态融合平台。“这是一个融合的时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链接已被重构,商业关系由链式供应方式向网状生态共创体系改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尽快搭建‘产品+服务’型的‘业态融合平台’,助力企业组团应对新业态的新变化,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三要打造“国际合作平台”。李寅建议我省应牢牢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借助“中蒙俄经济走廊”打造能推进我省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平台。一方面推动国外合作园区建设,帮助企业加速国际化经营步伐。另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引入境外优质战略合作伙伴,从中获取创新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优势产业实现创新发展。( 记者 程瑶 张长虹)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