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用新技术延续老建筑文化底蕴 哈工大青年专家为修缮老建筑“献技”
黑龙江日报老楼。生活报记者李巍摄。
从哈站北广场向东看,可以看到一座气质独特的区域性地标建筑——道里区地段街2号黑龙江日报老楼巍然挺立,这座已有80年历史的老建筑正以崭新的姿态吸引来往人们的目光。但人们也许不知道,正是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青年结构工程专家周威和张博一,运用了一套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既有建筑修缮与安全性提升改造技术,才让这座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的老建筑,再一次散发出新的魅力。
周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研究与实践以来,发现我省有很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建筑,由于长期环境和外部荷载作用等原因造成结构材料老化、结构损伤、结构体系过于陈旧等,存在结构安全隐患。他认为,“提升安全,修旧如旧”是保护历史建筑的一个重要原则。
黑龙江日报老楼,在经历80余载风雨和各种外部环境作用后,楼体出现较多裂缝、表面破损以及承重墙体沉降等结构损伤问题,安全隐患突出,亟待进行加固改造。这是一座哈尔滨市历史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修缮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周威和张博一充分发挥哈工大土木工程学科在结构设计理论方面的优势,在土木工程学院和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教授等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承担了这项充满挑战性的超期服役砖混建筑修缮改造技术研究工作。他们提出的“大沉降承重砖墙的稳定化处理,耐久性和安全性不足楼盖的结构体系更新,混合承重结构的抗震体系重构”系统性修缮加固思路,确保修缮之后,保持历史真实的“如旧”,更能从整体上提升现有结构安全性水平。
据了解,除了对老建筑安全性提升与改造外,哈工大土木工程学科在既有建筑功能改造、加固改造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研发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为省内外大量工程实践提供了技术支撑。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周威随团第一时间急赴地震灾区,在我国著名结构工程专家郑文忠教授的带领下开展百余天的地震灾区大量震损建筑安全性评定与抗震加固工作。完成工作之余,对于灾区建筑损坏情况,周威这些青年专家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如何使地震中的建筑物结构损伤不重、破损轻微、甚至无震损?如何通过设计低震损或无震损的结构以使建筑物快速恢复使用功能,甚至不中断使用功能?周威主持的“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有关课题研发正处于攻坚阶段,机理分析和试验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这项成果有望为我国地震频发地区的建筑物建造提供相应的抗震技术支持。
眼下,周威、张博一这些青年教师在哈工大“双一流”建设中,正努力把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相结合,致力于土木工程事业,让一栋栋建筑散发出更加迷人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