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寨。 (沈旻 摄)
药泉山。(赵天华 摄)
因山而生,因水而兴。作为我省旅游名片、中国第一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最高奖获得者,五大连池风景区始终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而近十年来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更是擦亮了它的模样,逐渐还原其300年前的原生态之壮美。到今天,这座被再发现的“富矿”,一直以其源源不断的供给,滋养着这方土地的生灵,当然,也包括人。
生态搬迁和环保攻坚还原景区本真的美丽
来自当地空气自动监测站的实时数据显示:五大连池的二氧化硫、臭氧、PM2.5等空气数据均达到国家标准一级,空气等级为优。景区全年优良天数达到99.3%以上。
“这样的数据已是常态,环境保护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前来调研的行家有言,五大连池已拥有一个360度的天际线。”五大连池风景区管委会书记侯明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2010年的景区还是另一番景象:居民沿湖而居,农田耕种到湖边,污水散排,垃圾散倒,农药化肥直接污染湖水……为挽救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保护五大连池世界级的珍稀资源,当时的省领导决定:全面整治景区环境,对景区沿湖内进行搬迁和退耕。景区打响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生态搬迁和环境治理“攻坚战”。
景区管委会实施沿湖居民生态搬迁,沿湖岸200米范围内耕地退耕、底泥清淤等措施,全方位进行环境整治,同步实施多个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五大连池沿湖居民原有的房屋被拆后,景区管委会在原地种植植被,恢复生态。沿湖200米耕地退耕后,沿湖100米保持原生态,其余100米种植乔、灌、草等植物,在沿湖100米处修建生态截留沟,减少农药化肥等污染物入湖。
目前已实施了一池、二池、四池面源治理工程,三池、五池护岸工程,四池、五池底泥清淤工程。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五大连池的水质逐渐好转。
位于景区腹地、火烧山山脚下的四池子是治理成功的典型。堤岸区、植被区、截流沟呈带状分布。管委会环保局局长闫关民说:“我们从池子里清淤12.8万立方米,止住了水质恶化的趋势。”
生态搬迁并不是一搬了之,后续安置随之有序展开。投资18亿元在保护区过渡区的西南规划建设全新的生态移民新区;组建景区、湖区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安置搬迁和退耕居民1000多人就业,并全部缴纳了养老保险。搬迁后的居民除了企业工资外,还能够参与到旅游、康疗等服务行业中。五大连池原种场的水泥厂、渔业连500多名职工搬迁并自主创业后,月收入达到了3000元左右,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工伤保险都有保障。
几年间,管委会持续实施封山育林、造林绿化、水源地防治、湿地修复等19个保护治理项目。2015年开始实施投资8.37亿元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共建设21个防治污染项目;2017年建成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全覆盖所有河湖。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从没停过。
空气清新透彻、水质完好多矿,生态灵秀天成……整治后的五大连池,从喧嚣杂乱回归宁静,回归自然。
“鸟进人退”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搬迁,鸟进人退。人走了、田挪了,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却在当地扎根。政府搬迁和治理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远超预期,不但打破了固有的生产方式,而且也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自律和遵循。
在矿泉水行业工作14年的毛宏霞,把环保看作是企业生产的底线。这位企业的当家人常年保持着一个习惯——在惜时为金的紧张工作中,每天还拿出三四个小时“捞湖”,即清理湖面垃圾,她还投巨资对厂区进行生态化改造。“企业行为首先要给环保让步,决不踏红线半步”。在这样的环保理念下,她对五大连池有限的、珍稀的矿泉水资源小心翼翼地开采利用。本来有3.3万吨限额的矿泉水采矿量,她的企业只利用了不到三分之一,在不浪费水资源前提下,尽可能地在现有程度上提档升级。
带着“环保”理念跳舞逐渐成为景区企业的共识。日河渔业公司是景区最大的矿泉鱼养殖企业,企业负责人对此更是深有同感,他说:“我们的矿泉鱼热卖主要是因为微量元素高、营养丰富,如果环境被破坏,水质变差,这一切都归零。”这家企业投放多少鱼苗,投放啥样的品种,是以能改善水质为严格和唯一的标准,像花鲢、白鲢这样的吃水草、能清除水中垃圾的鱼种是他们投放鱼苗的基本选择。“先期的环保做得越好,这片湖水回报我们的就会越多。”
在环保理念的渗透下,政府行为的改变更为深刻和显而易见。近年来,为破解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景区完成了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将规划的生态矿泉产业示范基地调出自然保护区外;将生态矿泉产业示范基地定位为全国独特的生态园区,以生态发展的理念,打造丛林碧水、绿树环绕、企在林中的优美生态产业园区;在示范基地规划过程中,确保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园区和招商引资。
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冲介绍,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持环保一票否决,不符合景区生态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放弃,建立《五大连池风景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负面清单涉及5个门类16个小类。今年,某企业计划到园区投建30万吨燃料乙醇加工厂,虽然投资大、效益好,但该项目实施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景区产业发展目录要求,管委会断然放弃了该项目。
喝着矿泉水、呼吸着新鲜空气长大的景区人,把心中的环保意识变成了行动的自觉。“最近几年,我们的环保执法队接到居民破坏环境的举报电话越来越多。”闫关民说,景区的居民现在都认为环保应该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景区人还担当起环保理念传播者的角色。今年,景区推出的中小学生到五大连池来实践教育的研学游,不但很快成为景区热点的旅游项目,还有望成为提高游人环保意识的教育平台。据介绍,截至10月份,五大连池风景区共接待研学团队331个,学员6483人。
天际线打开后,人的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人们看到自然的同时,内心也装着大自然了。
五大连池的“再发现”拓展了景区发展空间
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不仅使景区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彰显,也同时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打开天际线后,我们看到了一处封藏已久的‘富矿’。”管委会工信局局长刘柏臣对记者说。
五大连池矿泉水与法国维希、俄罗斯纳尔赞矿泉并称为世界三大冷矿泉。矿泉水中天然含有人体所需的30多种微量元素,可饮可浴,健身治病,享有“神泉”“圣水”之美誉。如今,泛矿泉水养育而生的矿泉食品产业在景区勃兴。仙池、健龙等矿泉水企业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矿泉酒类企业达6家,矿泉豆制品企业达到15家,矿泉冻豆腐远销国外……矿泉食品群不断做强做大。
从先前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规划引导,矿泉食品产业逐步走向成熟。据介绍,景区将来要以五大连池生态矿泉产业示范基地为平台,积极招商引资,目前正在对接科迪集团、农夫山泉、福爱集团等知名大企业进入园区,五大连池地理产品标识认证、统一矿泉水质量标准等工作也在进行中。在景区的远景规划中,矿泉食品产业发展路径清晰:坚持高端特色理念,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思维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发展矿泉豆制品——扶持“李二牤豆腐”走向海内外,铭善豆制品年销量达到500吨;发展功能性饮品——引进识水、懂水、做水的企业,开发补铁补血等高端水、专业水、功能水;发展特色山特产品——支持鼓励农民在沿湖1000米范围内种养山野菜、忍冬兰靛果、矿泉蜂蜜等。
“身体的保健院,生命的加油站”。五大连池风景区拥有纯净的天然氧吧、优质的冷矿泉水、宏达的全磁环境等得天独厚的康疗养生环境。每年有30万人次到这里疗养,国家田径队、速滑队、自行车队在此长年训练并建有训练基地。
近年来,景区着眼深层次开发,不断推进康养产业提质增效。与北京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火山矿泉环境与健康医学研究中心,完成了冷矿泉对银屑病、风湿骨病、亚健康改善3个课题治病机理设计工作。开展康疗人群建档、随访、典型病例研究,形成《五大连池矿泉环境医学》《矿泉环境养生法》等矿泉水治病机理研究成果,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了初步科学依据。提档升级翻花泉、南洗泉康疗设施,旅游旺季康疗人员每天超过3000人次。组建康疗颐养联盟,使景区逐渐成为国际旅居养老线路重要节点。
对于康养产业的发展,景区确定了未来的主打方向:深入研究氡矿泉治病机理,开发建设氡矿泉康疗体验中心;开辟“候鸟式”的避暑度假及康养模式;探究矿泉水治病、火山全磁环境健康养生等机理,将五大连池建成康体养生、治病长寿、陶冶身心的康疗养生福地。
打开360度天际线后,五大连池彰显的资源优势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福祉。“我们把资源环境保护好,合理利用是大前提,五大连池人将以感恩之心做事,包括产业发展更是如此。”侯明说。(记者 包临轩 李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