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放军报》整版聚焦北大荒:书写在黑土地上的农业史诗
金秋时节,进入收获期的北大荒一派丰收景象。(徐宏宇 摄)
北大荒,一片神奇的土地,一部人类开拓荒原的史诗。自1947年黑龙江垦区建立以来,累计生产粮食7000多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00多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荒的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走在北大荒的土地上,一望无际的田野,城镇化的住房,高科技的生产设施,标准化的种植基地……这一切,向人们诉说着这块黑土地不平凡的历程。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国庆节前夕,习主席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意味深长的话语,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的征程上,以绿色发展和改革思维引领前进道路的北大荒,必将继续描绘新时代的新画卷。
从莽莽荒原到万顷良田,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每到收获季节,农场都会采取措施抢收水稻,以保证颗粒归仓。这是种植户在晾晒水稻。(记者 王建威 摄)
在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一幅题为《第一道脚印》的版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画面上,乌云低垂,寒风呼啸,几名战士扛着设备,拄着木棍,艰难行进在茫茫雪原,身后留下一行脚印……
71年前,这里大江拦阻,荆棘断道,荒无人烟。然而,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14万复转军人、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知识青年和5万大专院校毕业生组成了垦荒大军,凭着一往无前的气概汇聚起磅礴之力,征服了这片莽莽荒原,成为献身北大荒的拓荒先驱。北大荒的开拓史、奋进史和改革史,正是始于先驱们的第一道脚印。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摁下红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在1983年的黑龙江垦区,民兵王木存家召开的一场家庭会议,同样值得载入中国农垦改革史。
那年春天,王木存召集一家5口开家庭会议,讨论承包农场土地单干的事。得到儿女们支持的他,一下子承包了2200亩土地,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承包农场土地的人。当年底算账,在大队亏损的情况下,王木存的家庭农场纯盈利2.7万元。随后,他又制订了“家庭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一年一个万元户;第二个五年,建成整套的农机队;第三个五年,总收入不低于10万元……家庭农场越来越红火,王木存因此获得垦区“第一朵报春花”的美名。
王木存的故事,仅是北大荒奋斗者的缩影。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农垦人甘洒热血写春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北大荒,曾经的不毛之地早已成为中华大粮仓,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6060.2亿斤。
如今,这里每年调出的粮食可满足一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供应。与此同时,垦区家庭农场建设接续开花,目前全省已有家庭农场10.9万个,其中在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就达1.9万个。
从480万斤到440亿斤,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
秋收大幕拉开,在黑龙江各粮食产区劳作的各型收割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记者 王建威 摄)
喜看稻菽千重浪,万亩良田万亩金。
十月的建三江农场偶有微风吹过,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滔天金浪让人心旷神怡。不远处,随着一台台现代化的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一株株饱满的水稻颗粒归仓。
北大荒,为粮食而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北大荒人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在开垦初期,北大荒年产粮只有480万斤;到了1978年,这个数字才突破50亿斤。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发展,2011年这个数字已突破400亿斤。截至去年底,北大荒耕地超过43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440亿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粮食调出总和的四分之一……
伴随着数字激变,北大荒走过农业现代化的铿锵之路。从手拉肩扛的开荒第一犁,到东方红54拖拉机的初步机械化;从凯斯535大马力拖拉机的奔驰,到飞机航化作业的悠然;从无人机旋飞农场上空,到数字化农业展露新容……几十年间,北大荒人亲身经历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跨越。
“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力耕作了,大马力的拖拉机、带定位系统的播种机、农用飞机这些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的应用,使得穿着西服也可以种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刘相增告诉记者,农机装备水平已不再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他们正向数字化“智慧农业”迈进。
近几年,北大荒还重点推广了免耕精量播种等十几项新技术,秋起垄全部采用自动导航设备,水稻100%浸种催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全程标准化。
“现代科技,不断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在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他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农商信息,还可以实时查看联网农机的运行轨迹,精准掌握其运行速度、工作时间、地理坐标等。
从传统农业到多样化品类,供给侧改革再出发
近几年,很多种植户尝试有机种植,发展了鸭稻蟹田“生态稻”。这是种植户在展示投放的河蟹。(记者 王建威 摄)
在二道河农场,民兵排长李广茂的稻田蟹、稻田泥鳅、稻田鸭等产品让记者大开眼界。他介绍,稻田里养殖的生物可以直接吃掉水中杂草和部分有害昆虫,缓解了使用农药和除草剂带来的担忧。同时,生物粪便作为有机肥料被水稻吸收。
李广茂的稻田养殖,构成了当地农业结构新布局的重要一环。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和着历史的节拍,北大荒不仅为国家生产粮食,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从小在北大荒长大的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八五九农场场长杜德旺,见证了垦区改革历程。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北大荒还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到了90年代,北大荒实施“以稻治涝”,使2000多万亩低洼易涝田变成了丰产田。如今,一批高端农业品牌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调减过剩农产品,增加有效供给,是北大荒人积极推进的改革重点。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守聪告诉记者,前两年,北大荒调减玉米411.7万亩,增加大豆321.7万亩、杂粮30.5万亩,形成了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很多种植户改变思路,种下了双青豆、黑大豆、马铃薯等多样化作物。
同时,为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垦区每年都推进实施“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种植示范面积。仅前年,示范面积就达193万亩,去年又扩大至1000万亩。如今,垦区的绿色食品种植总面积达3300万亩,29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供给侧改革是块硬骨头,垦区因面积大、人口多,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必须以刮骨疗伤、壮士断腕的勇气扛起改革大旗,把北大荒打造成农业领域航母。”王守聪相信,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167万北大荒人传承时代精神,必将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以担当精神种好中国粮食 (黑龙江农垦总局军事部部长 卢俊)
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刚过,习主席便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调研。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他双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
悠悠万事,温饱为大。一句“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表达了敬畏,体现了洞察,凝结了情感,寄予了重托,寓意深远,发人深思。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饭碗不仅要装中国粮食,而且要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实现这一目标并使之保持下去,一刻也离不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共同构筑起来的中国精神。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我国是粮食净进口大国。从1949年到1978年,尽管我国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人口增速快,粮食供给一直处于短缺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黑龙江农垦区,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定在400亿斤以上,而且以非转基因大豆和优质稻米为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奇迹如何发生?人们可以从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历程中找到答案。
北大荒,一片位于祖国东北角的神奇土地,苍茫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是她宽阔的胸怀,雄浑的兴安岭和完达山是她不屈的脊梁。在那遥远的年代,风雪呼啸,塞外苦寒,曾让人望而却步;山险林密,水泽莫测,曾使多少豪强硬汉有去无回,只留下狼嚎、熊吼和猛虎的长吟。
如今,5.62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像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在祖国的东北闪烁着奇丽的光彩。那是历史给予“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伟大拓荒者最高的奖赏,更是一代又一代垦荒人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以青春和生命、忠诚和坚韧铸就的历史丰碑。
回顾北大荒的历史,从亘古荒原到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北大荒为国人端牢饭碗做出卓越贡献。从创业到不断再创业,北大荒人一次又一次交出亮丽的成绩单。那是一种矢志不渝的执着,那是一种永不止步的进取,那是一种艰苦奋斗的勇毅,那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笃行,最终铸就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这才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梦想不断再创业,就像是一次新的远航。历尽艰险、穿越风浪,我们已看到彼岸地平线的晨光。对于北大荒来说,成绩与辉煌已属于过去。如今,在这片英雄辈出的神奇土地上,需要更多的人扛起新的使命担当。
忆往昔,几多风雨、几多荣光。看今朝,无限天地、无限风光。伟大梦想化宏图,更需要我们从前人的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当我们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再次登上一座又一座山巅,便可以自豪地对后人说:作为新北大荒的创业者,我们承继先辈精神种好了中国粮!
“桃花岛主”葛柏林——生态孕养乐其中(杨银满 暴勇 乔振友)
橡树高耸入云,湖水清澈见底,草木随风摇曳……金秋十月,登上面积约380亩的鳌花岛,很多人跟记者一样,被这眼前的一切折服。
“世外桃源!”一路上,不时有擦肩而过的游客发出啧啧赞叹。
徜徉其间的人们享受着美景带来的愉悦,却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经历了多少艰辛、洒下多少汗水。老民兵营长葛柏林,就是值得记录的一位奋斗者。
“自己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忆起往事,葛柏林仍然有些激动。
1958年跟随父亲来到北大荒的他,从连队农工、统计员做起,一直干到黑龙江农垦八五九农场三分场场长兼民兵营长。1985年,趁着改革的东风,他辞掉场长这个“官职”,办起了家庭农场。经过10多年的奋斗,共开垦荒地7000多亩,承包经营土地上万亩。期间,他改革生产、创新经营,助力农场从整地、种植到秋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以现代化经营模式打造出“中国式家庭农场”。
“改革开放,给了我第一次创业的人生际遇。发展理念之变,引领我完成了人生的第二次腾飞。”谈起几十年的经历,葛柏林感慨不已。
“伤痕累累”,葛柏林用这四个字形容刚接手鳌花岛那会儿的情景。他说,当时的岛上,中小橡树被砍伐一空,只有百余株大橡树因斧锯砍伐力有限而逃过一劫,干涸的鳌花湖死寂一片,每遇高温天气便臭气熏天。
“必须还上生态之债!”面对过度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葛柏林再次发起了人生的冲锋——不顾别人劝阻,他拿出多年的积蓄用于修复岛上的橡树园。随后,他又投资百万元建起了450米长的护水大堤,把散落的老河、洼塘改造成连片湖泊,并在鳌花岛四周栽上水曲柳、核桃楸、黄菠萝等林木。
位于别拉洪河畔的圈河湿地,原是鸟类和野生动物的天堂。如果把千亩湿地开垦成耕地,年收入起码20多万元。但看到大规模垦荒挤压了飞鸟、游鱼的生存空间,葛柏林便自掏腰包揽下保护湿地的重担。如今的圈河湿地,天鹅在高空飞翔,野鸡在山间啄食,弯曲如蛇的河道盘桓其中,清澈如镜的水面上游弋着天鹅、鹭鸶、鸳鸯……
“桃花岛主”,这是当地人送给葛柏林的绰号。虽有几分诙谐风趣的调侃意味,但葛柏林却很喜欢这个称谓。他说,生态文明孕养出来的鳌花岛美丽、优雅、精致,有世外桃源的几分意蕴,值得有美好生活追求的人们向往,而自己能为此做些有意义的事,当然乐在其中!( 杨银满 于洪涛 乔振友)
民兵排长李广茂——科技富农排头兵
仲秋,美丽的北大荒一派丰收景象。农田里,一台台现代化收割机上,“民兵机组”“民兵号”字样格外醒目。
记者来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二道河农场时,身着迷彩服的民兵排长李广茂正带领合作社成员抢收水稻。2009年,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毕业的李广茂,应聘来到二道河农场。用李广茂自己的话说,当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时,他便与北大荒“绑定”在一起了。
“现代农业,必须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一聊起农业科技,李广茂便兴奋起来。
“看看,这台收割机多棒!它一天能收割水稻90多亩,相当于60人干一天。”李广茂手指着旁处的收割机说,这几年,农场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做法,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智能播育机械摆栽等20项新技术,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李广茂常跟人讲,作为现代农民不能没有现代思维。前几年,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容乐观。对此,身处一线的李广茂深感焦虑。为此,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自己的农业生产如何实现“换挡提速”?
“互联网产业蓬勃兴起,何不借此打造‘互联网+农业’新模式,为农田插上信息化翅膀?”灵机一动,李广茂说干就干。在农场武装部的支持下,他联合几位基干民兵创立了“丰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口感好、食味值高、抗病性强的绿色生态有机水稻,并探索以鸭促稻种养模式,在稻田养殖生态田园鸭。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打响“有机水稻”和“田园鸭”品牌。很快,他们的“二合一产品”受到网友追捧,网上订单如雪花般飞来。
“月月吃新米,季季有绿色;年年保生态,人人享健康。”踌躇满志的李广茂,逢人便推介自己的品牌。如今,他除了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售卖产品外,还建立了自己的APP平台和绿色经销仓库,实现了线上、线下“双销售”。在此基础上,李广茂又以大集团、大客户、大经销商订单种植销售为主,开发出不同类别的产品,连年实现100%订单销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统计,在李广茂的带动下,全农场绿色生态有机水稻种植已超5.4万亩,品种达30多个,农场经济效益连年大飞跃。如今,风生水起的他筹划着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合作社,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鲁宏杰 康术臣 乔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