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丹心一片暖高原
十年援藏公益路,丹心一片暖高原。十年光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十年的时间,对于大庆眼科医院和藏族同胞而言意义非凡。从2007年至2018年,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五次进藏,为患有白内障并符合条件的藏族患者开展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十年间,因为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的到来,雪域高原上千余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铁人故乡的“铁人队伍”
8月4日,飞机降落拉萨。大庆眼科医院一行15人没有片刻停留,直接奔赴日喀则市仁布县。西藏的山路险峻,途中突降大雨,左边是滚滚而下的泥石流,右边是湍急的雅鲁藏布江。紧要关头,医疗队的车没有迟疑,通过重重险阻抵达此行的第一站——仁布县。
医疗队的护士长杨颜婷和门爽都是首次进藏。顶着剧烈头痛和呼吸困难的高原反应,门爽和杨颜婷坚持在第一天做完了百余名的患者筛查,在第二天配合医生做完了52台手术。在高原上能有这样的工作强度,让仁布县卫生局局长尼仓感动不已:“如果没有大庆眼科医院医疗队的到来,藏族同胞们只能到日喀则或拉萨做白内障手术,但好多藏族百姓一生都没出过远门,去拉萨对他们而言特别遥远,所以很多藏胞每年都在等待医疗队的到来。真的很感谢援藏医疗队,为藏胞们带来的光明。”
连续7个小时的高原作战,让大庆眼科医院三病区主任付彦江在两台手术间隙时坐在地上睡着了。休息片刻,他赶紧打起精神做下一台手术。这样的场景,是医疗队十年援藏工作状态的缩影。“我们是铁人故乡走出的铁人队伍,在高原上缺氧但我们不缺精神。”在三披“战袍”进藏的大庆眼科医院院长于耀光眼里,这支充满大爱的队伍让他特别感动。2009年,医疗队在仁布县做手术时,连续12个小时的工作强度让仁布县医院的医生护士都累得瘫倒在地上,可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作队的医生仍没有停下,一直工作到夜里11点,为通过筛查的全部藏胞都做了手术。2009年,在海拔近五千米的康马县,医疗队带去的美国机器都因“高原反应”而失效,可机器停了工作队的工作没有停下,技术精湛的医生们放弃了机器辅助手段的治疗,完全凭多年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完成了剩余的手术。“国外机器的生产厂家从没想过机器会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工作,如今这台机器已经返厂,成为厂家研究的样本了。”这些往事,已成为于耀光和医疗队员们心中永远难忘的回忆。
万里来相聚的情谊
这次的西藏之行,是大庆眼科医院副院长逯云飞第三次进藏,也是逯云飞的“探亲之行”。自2009年第一次跟随眼科医院医疗队踏上这片圣洁的土地,她就爱上了这里,因为这里有她的牵挂——已经上小学的德庆普尺和已经三岁的扎西央宗。
2009年援藏光明行时,逯云飞为一个83岁的藏族老奶奶做完白内障手术后,发现老人重见光明后,一直在流泪。经了解得知,老人的小孙女患有先天性白内障,这个孩子就是德庆普尺。鉴于当地医院的条件,医疗队把德庆普尺母女接到大庆做手术。2015年,眼科医院又为小姑娘进行二次手术,安装人工晶体,仍然是由逯云飞主刀。今年三岁的扎西央宗,也是医疗队2016年在谢通门县回访时发现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当时医疗队把仅有一岁的扎西央宗带回大庆,顺利完成了手术,让孩子重新见到了高原上的太阳。几年间,逯云飞一直和她的两个孩子保持联系,经常询问德庆普尺和扎西央宗的术后恢复情况。这次进藏,由于雨水冲断了通往谢通门县的道路,逯云飞很遗憾没有见到德庆普尺。但扎西央宗的父母开车绕了五六个小时的路,特意赶到日喀则市,让孩子和“逯妈妈”见了一面。扎西央宗在逯云飞的怀里开心的笑着,“逯妈妈”看她的眼神里充满了爱意,这一刻,为逯云飞此次的西藏之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援藏十年,每次手术过后,医疗队收获的都是藏胞们含着热泪送来的哈达,一句句“扎西德勒”祝福的话语,还有那跨越万里结下的深厚情谊。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在仁布县医院,于耀光对今年刚来的藏族医生曲珍说,“欢迎你来大庆眼科医院培训学习,来回交通费和在大庆的食宿费都由眼科医院包了。”缺医少药,是藏胞面临的现实,尼仓说,“目前来看,整个县患眼疾的群众还是很多的,但我们县能够做白内障这种眼科手术的硬件、软件、人才等条件都不达标,因此很多人仍然受眼疾的困扰。我们县做不了手术,患者就只能通过服药等办法改善一下状况。”
针对这样的情况,援藏医疗队一路走来,不仅用光明温暖藏族同胞,还多次为日喀则培养眼科人才,变“输血”为“造血”,为藏胞们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眼科医疗队。“现在谢通门县医院副院长格桑旺久,是我们培训多次的医生,我们现在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进行业务交流。”于耀光对记者说。
援藏十年,大庆眼科医院共投入2000余万元,让403名雪域高原的藏胞们重新见到了太阳。于耀光说,第一次来西藏做手术,看到藏胞们走了几天几夜的路赶来,看到藏胞们那么淳朴纯粹的感情,看到他们重见光明后的热泪,内心就对这里的人们有了永远难舍的牵挂。基于想为藏胞做些贡献的想法,于耀光带队的雪域高原行,一走就是十年。于耀光对记者说:“能为藏胞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我内心感到很高兴很满足,我们一定会把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永远坚持下去。”(记者 谭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