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航天器每一模块自带“备胎”能自我修复
新晚报  2018-08-15 09:32:35

  原标题:航天器每一模块自带“备胎”能自我修复延长使用寿命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工大

  日前,2018国际大学生航天器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这项大赛由中国宇航学会、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哈尔滨工业大学、莫斯科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联合主办,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全球100多支队伍的作品,最终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等国家32所高校及科研单位、47支队伍入围最终总决赛。

  大赛要求学生们围绕科技最新进展和未来航天领域发展趋势,针对航天器相关领域进行创新,特别鼓励参赛者大胆设想可能对未来航天技术发展产生影响的创新性理念。

  此次获得大赛一等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打造了一个可以“无限”延长航天器使用寿命的“细胞星”系统。众所周知,航天器的部件都有使用寿命,完成任务后一些结构会因无法更换而暂停工作,航天器就无法继续在轨使用,寿命也因此终结。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细胞星”具备自我修复功能。团队成员航天学院研一学生赵勇超介绍说,之所以叫“细胞星”,源于平台分为很多模块,每一模块都有“备胎”,如果现役模块出现故障了,团队会在地面上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得到相关的预警信息,然后通过远程操控,“细胞星”自动完成“换胎”工作,“就像细胞再生一样”,可以大大延长航天器在轨服役时间。

  大赛组委会副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副院长张立宪介绍,航天器是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它集成了机械、通信、电子、控制、材料等多个学科,是诸多学科高新技术的集成与最佳体现。尤其是近年来,微小型航天器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推动概念与技术重大创新以及探索航天领域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众多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参与,丰富了航天系统的产品体系,也提升了航天器的创新水平;同时,商业航天的不断发展以及深入应用,促使航天器逐渐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开始转变为服务人类、推动经济发展,也使得航天器的应用模式不断创新,拓展了航天器的应用范围。(记者 朱虹)

编辑: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