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的制片人王海龙是旗帜传媒的总经理。2016年,他计划为公司开发一档独立的美食节目,但是具体做什么,还没想好。于是他找到了好友陈英杰。陈英杰在央视工作,多年从事纪录片的拍摄。两人喝着小酒撸着串,灵光一现决定为烧烤拍部纪录片。
烧烤是热门话题,市场上却从未见过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前人不做当然有不做的原因。比如从题材上来讲,烧烤的形式千篇一律,看上去十分相似,不像八大菜系从食材到调料再到刀工各有各的讲究;再比如拍摄技巧上,烧烤摊的环境——黑夜、烟火、街头、人声嘈杂、面红耳赤……很难与唯美扯上关系。
陈英杰为自己的纪录片定了标准:第一,片子要拍出食欲,不然就是失败。第二,选店必须包含两个硬指标——街头、老店。“不要那些现代化的连锁店。那些看起来比较高级的店,没有我们要的那种市井烟火气。”陈英杰解释道,“老店是因为经营时间长,容易有故事。食物的口味也经过了时间检验,不太会出错。”
耗时三个月做完前期文案后,陈英杰带着六个导演组跑了全国32个城市的500多家烧烤摊。一路走下来,他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名字和装潢特花哨的店一般都不太行,要找那些名字比较朴实的,什么老五啊、单四啊,这说明这家店是有些年头的。从这些老店中,陈英杰又精选出27家。
陈英杰说:“一线城市食物已经被同化了,高档装修的店铺也很难找到人与人之间那种熟络和亲昵。所以,要拍就去食物的始发地拍,那里的烧烤摊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
节目上线后,王海龙和陈英杰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不用第一,拿到B站纪录片第二就行”。但是很快小目标就被撑破,《人生一串》第一集和第四集目前牢牢占据着B站纪录片月排行前两名。“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样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