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秸秆接地气 成就“稻粱肥”
哈尔滨日报  2018-08-09 14:25:25

  放火焚烧污染空气,堆积在村头、路边,既影响美观,又有火灾隐患,大量秸秆成为农户头疼的“废渣”。伴随科技的进步,如今,秸秆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综合开发利用。除了加工成饲料、能源,还可以就地消化。让人惊喜的是,伴随秸秆还田的技术日益成熟,秸秆还田成肥,已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通河县、巴彦县的部分乡村成为现实。

  通河 稻田实验 “腐草”变废为宝

  “你还别说,这些稻梗子经过一顿鼓捣,真成了赶劲的好肥料。”提起秸秆还田,打响了头一炮的通河县祥顺镇新乡村农民屈耀明一脸兴奋。近年来,通河县农技推广中心与省内高校的专家合作,不断研究秸秆还田技术。去年开春,该推广中心在试验园区进行了试验,秋后又在村屯利用10亩地进行复试,选择的就是屈耀明家的水田。当年冬天,科研人员还在室内进行了高低温对比试验,同样取得了成功。

  通河县水田面积达160万亩,年产水稻秸秆80万吨。有了充分的实验依据,今年开春,县里主动争取、承担了哈尔滨市20万亩水稻秸秆应用腐熟剂还田的推广任务,利用水稻秸秆达10万吨。因这一项目,县里争取到了专项资金200万元,对实施稻秸还田的农户,每亩补贴10元购买腐熟剂。在此基础上,县政府又给农户每亩补贴10元,用于每亩平衡碳氮比的尿素款和工时费。农户应用秸秆还田,个人可以不花1分钱,还省下了一笔肥料钱。农户的积极性高涨,为全县大面积推进水稻秸秆还田打下了基础。

  谈到具体操作,通河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魏冲介绍,春季泡田整地前,将上年秋季在收割机的作用下水稻秸秆形成的绒草平铺在田里,在不翻耕、不焚烧、原茬不动的情况下,提前10至15天泡田,每亩施用20克秸秆腐熟剂。10至15天后将变褐色的稻草搂匀,再次调水后,直接搅浆压草整地,便达到待插秧状态。

  据了解,施用腐熟剂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0.1%至0.5%。次年秸秆还田的地块,水稻长势明显好于未还田的地块,达到了环保、肥田、减肥、增效的目标。

  巴彦 翻埋作业 大苞米“根红苗壮”

  跟“种稻大户”通河相比,巴彦县以旱田居多。该县的鑫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秸秆还田,主要是秆大茎粗的玉米秆子。这个合作社位于红光乡新富村,入社农户已达到900户,农民入社土地2.21万亩。

  这个合作社的经营者,对于发展绿色农耕情有独钟。早在2014年,合作社里的技术人员就开始探索秸秆翻埋技术,经过3年探索试验,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据合作社的技术员测算,经过秸秆深埋还田的地块,每亩节约化肥成本9.8元,采用大垄通透栽培技术,可以每亩增产60公斤。

  2016年,该合作社在县农业局的扶持下,购进液压翻转犁5台,10月中旬收割玉米的同时,开始秸秆翻埋作业。当年秋季,该合作社共实施秸秆翻埋作业6000亩,并在实际翻埋作业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玉米秸秆翻埋模式和技术要点。去年,该合作社的所有大田都实施了秸秆还田,而且帮助周边乡镇的农户代翻大田1.6万亩,总面积达到3.8万亩。

  “鑫富”的秸秆机械翻埋还田技术,大体上说,就是用秸秆粉碎机将摘穗后的农作物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在地表,随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烂分解。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把秸秆的营养物质完全保留在土壤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危害,增强了作物抗旱抗涝抗倒伏能力。由于实行了高标准的秋整地,耕地能充分接纳秋雨,从而建立了土壤水库,也为春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巴彦县农业局局长陈彪说:“‘鑫富’为巴彦县玉米秸秆还田利用探索出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王晓东 胡建军 记者 王晓东)

编辑: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