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黑龙江日报  2018-07-30 14:53:20

  7月21日,东北抗联老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因病逝世,终年95岁。她的人生是一部传奇:她13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身经百战,多次孤身奋战于林海雪原,英勇抗击日寇,为祖国奉献了青春、热血和忠诚;抗日战争胜利后,她为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敏同志提出了关于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光辉历史由八年改为十四年并纳入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建议被采纳。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哈尔滨作家协会会员于秋月追忆李敏

  择一事 终一生

  7月21日,一个平常的周末。习惯早起的于秋月如往常一样在家中晨读,手机短消息提示音响了,朋友发来一则消息,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当“李敏阿姨病逝”几个字跳进于秋月眼中时,她愣住了,泪水顷刻而下,不能自已,脑海中重复着和老人家三年来一幕幕的过往……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7月22日晚,于秋月讲述了她和李敏相处的点滴过往。“上午去了趟李敏妈妈家里,看看我能帮点什么忙。”说话时,于秋月的眼角有泪痕。

  李敏的去世对于秋月来说有些突然。“李敏妈妈在去北京录制《等着你》节目之前,我买了一些她喜欢吃的老鼎丰糕点和俄罗斯的糖送去,她拿出一张当年穿军装拍的第一张照片要送给我。那天,她一直拉着我的手和我聊天,说自己的心愿已经完成了一半。”从2002年开始,十多年来,李敏推动把“抗战十四年”正式写入教科书。

  “李敏妈妈”是于秋月对老人的专属称呼,相识的这三年里,每次去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鞍山街的那座房子里拜访,于秋月都会在刚一进院门时就唤道,“李敏妈妈,我来看你了!”而李敏则会站在院子里的那棵“老鸹眼子”树下,微笑着等她过来。

  “第一次去李敏妈妈家中拜访,既紧张又兴奋,老人会站在院子里等着我们,笑容满面,就像见到家里人一样感到亲切。”这是一段让于秋月回忆起来仍然动情的记忆。2015年的冬季,她跟随所在的志愿者团队去李敏家中拜访慰问,听着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述抗联故事,不知不觉中,原定半个小时的拜访变成了三个小时。“告别时,她示意秘书拿出两套《风雪征程》回忆录,又问了我的名字。然后端坐在茶几旁,拿起钢笔认认真真地写上赠言,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我感动。”也是在这次拜访后,于秋月根据李敏的讲述,整理出《我心中的抗联英雄——死里逃生的小李敏》一文,刊登在《哈尔滨党史》期刊上,又被几家网站同时转载。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6月3日,李敏将自己的照片赠予于秋月。

  于秋月就读的老年大学的同学们看到她在朋友圈中分享的关于李敏的故事时,纷纷提出要去看看老人。“那次看望有20多人,老人和我们一起包饺子,那顿饭吃得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老人吃了十多个饺子。饭后还挽留我们,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聊了5个多小时,讲述波澜壮阔的抗联故事。”事后,于秋月从李敏的秘书口中得知,其实老人饭量很小,平时一顿也就能吃三四个饺子,那天看到这么多人来家里,她高兴。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拜访后,于秋月的编剧朋友白长海根据李敏的故事改编了四幕音乐剧《抗联少年》。

  日久经年,不常相伴却相知。于秋月写了很多关于东北抗联的文章,这些作品的灵感源泉都来自于李敏。她曾细细地品读李敏的回忆录,也曾在一年四季里无数次走进李敏居住的小院,听李敏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如果说在写作之初,于秋月还带着旁观者的态度来审视这段历史和眼前这位抗联女兵,那么,随着交往的加深,她们之间彼此更加信任和了解,“如一位慈祥的妈妈述说生活的点滴,而在点滴中,慢慢在我心中树立起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追求、有深情的可敬老人。”

  择一事,而终一生。在人们的印象中,李敏总是一身抗联戎装,无论在城市还是山林中,总让人们听到抗联的歌声,让这支苦战十四年的英雄部队,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即便是九十余岁,她仍然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地宣传抗联精神,弘扬革命传统。

  “她是一位在宣传东北抗联历史上毫无私心杂念的人,活得坦荡荡,为东北抗联而活着。”于秋月说,李敏对自己讲述抗联故事时,总觉得老人的目光有种穿透时空的感觉——在战火中吃老鼠肉和乌拉草;身怀绝技能跳伞、发电报、武装泅渡;在监狱里几乎爬着回家又顽强地站了起来……再艰苦的记忆,在这位抗联老战士的回忆中,都仿佛有无悔的青春在跳动。

  于秋月写的每一篇关于东北抗联的文章,李敏都十分关注。《让抗联薪火代代相传——记抗联老战士李敏阿姨近事》一文刊登在7月18日的报纸上,而那几天李敏已经在ICU待观察,工作人员把这张报纸递到她手里,她的脸上露出温暖的微笑。工作人员对于秋月说,“老人很欣慰。”

  “她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记住东北抗联这段历史;希望更多的人知道,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抗联官兵们有着英勇不屈的精神和顽强作战的斗志;她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把抗联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于秋月动情地说。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岁月如何变迁,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依然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张智深深情回忆李敏往事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是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赶赴医院的路上,张智深的手禁不住颤抖,脑中不断闪回三十余年来和陈雷李敏夫妇经历的一个个重要片段:老领导离世、李敏率弘扬东北抗联艺术团深入抗战老区宣传、多年呼吁“14年抗战写入教材”终如愿……“一定没事,老人一定会挺过来的。”张智深心中默念着。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作为原中顾委委员、黑龙江省委原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原省长陈雷同志的最后一任秘书,张智深已陪伴陈雷及其夫人李敏工作生活三十余年,是部下更是亲人。“老领导离世后,李敏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搜集抗联资料、考察抗联遗址和宣传抗联精神上,当时已经83岁的她,丝毫没有考虑身体的劳累和年龄的限制,每日为自己安排的工作都是满满的。”

  就在今年7月初,李敏还多次转乘汽车、火车,深入抚远等地,考察抗联遗址。张智深多次叮嘱李敏要注意休息,但老人的行程却依旧制定得满满当当。“重走抗联路,每一处遗址,李主席都要到现场考察,回忆当时密营、野营、战役时的情形,为在那里牺牲的战士立碑,写上碑文。”

  7月21日,辽宁本溪举办一场抗联精神红色教育报告会,活动方已经邀请李敏为其做一场报告。“三十余年,只要是有关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的活动,老人无论身体状况如何,从未失约。她说,‘此生的事业就是将东北抗联精神宣传发扬,自身多大困难,也没法和抗联战争时战友们的困难相比,怎能失约。’但她不能去了,她终于要休息了。”张智深哽咽说。

  心系大业 有生之年已无憾

  来到李敏工作室,桌上、地上、窗台上、椅子上,视线所及之处无不是抗联的资料、照片、书籍、文件。张智深随手拿起一份文件,上面是读者来信,信中提供了一些抗联遗迹线索。“本来这些内容,李敏还要整理、核实,但走得太突然,连资料都没来得及收起来。全部房间都被抗联有关资料占得满满的,就连衣柜中也排满了文件,一张小床上面铺个床单就是她最体面的家具,她仅有的几件衣服就是用两根绳挂在走廊。”张智深说。

  “抗战不仅是8年,而是14年,一定要为那些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找回他们的历史记忆。”这是张智深听到李敏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抗战十四年’正式写入教科书,她曾表示此生最大的心愿已经完成,没有遗憾。”

  十几年来,李敏沿着东北抗联曾经战斗过的道路,顶风雪、冒严寒,翻山越岭,参观和寻找抗联遗址,沿途播撒着抗联精神。张智深说,在一次走访战场遗址中,李敏发现一个被树枝穿透的破碎的铁盆高挂在树上,她一下笑了,跟身边的人说,当时队伍正在这里生火做饭,结果遭遇了日军。为了保存力量,大家匆忙离开时,盆一下子扣到了地上,没来得及拾起。“李敏说,当年盆扣在了附近的小树苗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铁盆也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壮岁能忘死,余生唯忘家。功成十四载,一笑慰中华。”这是近日张智深怀念李敏时写下的诗。他说,李敏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顽强的一生。在李敏住院期间,她多次向医生建议想拔去氧气管到处走走。“多年来,无论身体有多不舒服,她从不和他人抱怨,当时觉得自己没事,非得站起来走走,医生实在劝不住,就叫我进去了。看到她时,她的状态很好,对自己的病情坚强乐观,还说起工作的事。我认真地和她说现在必须卧床,她才同意继续在病房休息,但没想到这竟是我和她见的最后一面。她总是觉得时间紧迫,从不让自己闲下来。”

  《你在哪》是张智深记忆中李敏最喜欢的歌曲之一,每当唱起这首歌,李敏的眼中总是饱含泪水。2002年,李敏组建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踏遍深山老林,寻访昔日战友牺牲地。“林海雪原抗日寇,身经百战为祖国,昔日的战友牺牲前线,活下来的她用尽自己余生的全部力量,让战友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世代相传。近九十高龄时还报名参加了书法班,她说自己要好好练习书法,在有生之年为牺牲的战友亲自立写纪念碑。”张智深说。

  面对李敏的突然离世,张智深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只能强迫自己必须打起精神,投入到她未完成的事业中。“李敏留下了大量抗联资料,需要有人继续整理核实。她认为要把抗联这段封存的历史深入挖掘出来,尤其是让更多青少年知晓,要让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下去,我想自己能够为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尽上一份薄力,就是对她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东北抗联精神永存”

  李敏宣传抗联精神二三事

  近日,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黑龙江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副秘书长白亚光和记者聊起李敏同志生前的点滴故事,言语中充满敬佩。

  白亚光告诉说,第一次与李敏接触就听到她饱含深情的演唱。“‘露营之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革命歌曲至今好像还萦绕在耳边……”白亚光说,当时,李敏率领由东北抗联将士子女组成的抗联精神宣传小分队演唱抗联歌曲,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许多人流下热泪。“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歌剧《星星之火》第二幕中抗联交通员老李头和女主人公李小凤的二重唱歌曲,听说李敏是李小凤的原型,所以演唱结束后向她了解详细情况。李敏说,1947年冬天,鲁艺学院的青年作家侣朋到北安市采访有关东北抗联的事迹,她向侣朋详细介绍了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整整谈了7天。侣朋回去后同著名作曲家劫夫、安波合作,创作了反映抗联斗争的歌剧《星星之火》。剧中老李头的原型是抗联交通员李升,他的乐观、积极和机警,激发了劫夫的创作灵感,“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那优美欢快、感人肺腑的曲调油然产生。李敏说,13岁时,当时已年过70岁的李升爷爷带她去参加抗联部队。全国解放后,李敏一直同李升老人保持密切联系,一直到李升95岁时去世。“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抒发了抗联战士在艰苦斗争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抒发了李敏对李升老人和全体抗联战士的深厚革命情感。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李敏的足迹踏遍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寻找抗联遗址、遗迹。”白亚光说,双鸭山市集贤县是李敏参加革命的起点,她先后9次回到集贤,在她的指导下,集贤县老促会的同志找到了抗联六军一师被服厂、密营、后方医院、十一军兵工厂、被服厂、军政干校等22处抗联遗址,并挖掘出200多件抗联文物。现在,抗联遗址七星峰已成为双鸭山市和集贤县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五大连池朝阳山抗联密营遗址,李敏在1940年曾经宿营的一个露营坑里四处掏摸,大家问她找什么,她说:“抗联兵站是有纪律的,炊事用具和生活用品使用后,转移时必须放到一个固定的地方,等下批兄弟部队使用,我是在找抗联的遗物。”她凭借着六十年前的模糊记忆,终于从石缝下面掏出一个破旧的小铁锅和一把剪子。她像孩子似的把它抱在怀里,兴奋地说:“找到了,没想到真的找到了。”

  2002年8月,李敏和她的丈夫、抗联老战士陈雷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为五大连池抗联营地刻制了纪念碑。她说,要通过立碑仪式教育下一代不忘历史,不忘老一辈的艰辛,不忘五大连池人民。

  2015年,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同省老促会联合进行“站在抗联老区的大地上”大型系列报道。当时,白亚光向李敏询问东北抗联女战士情况,她说,当年参加抗联大约有600余名女兵,东北光复后,只有三四十人从前苏联回到祖国,大部分人都牺牲在抗日战场。由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关于东北抗联女兵的资料留下很少,除了赵一曼和“八女投江”之外,更多的人都没有留下姓名。当时健在的抗联女战士仅剩两人,一个是她,一个是在北京的李在德。“李敏在言谈中,充满了宣传、弘扬抗联精神的庄严使命感和紧迫感。”白亚光深有感慨地说,几十年来,她抓住一切机会,在各种场合宣传抗联精神。她整理的“东北抗日联军歌谱集”和“东北抗联歌集(手抄本)”已分别由东北烈士纪念馆和卢沟桥纪念馆收藏;特别是她前后历时30多年完成的《风雪征程》回忆录,不仅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更蕴含了珍贵的有关东北抗联的历史资料,她说,这是她的“心血集成”。她还亲手制作了许多“抗联娃娃”,并附上“致年轻朋友的一封信”,已为许多人所珍藏。

  7月15日,李敏为伊春市老促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活动题写了“东北抗联精神永存”八个大字。一周后的7月21日,李敏与世长辞。“‘东北抗联精神永存’成为老人家的绝笔,也是她一生的心愿。”白亚光说。

 

  李敏:一生传颂抗联魂 白山黑水鉴丹心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巅……”东北抗联老战士、原省政协副主席李敏家中的灵堂里,川流不息的人群怀着难以言说的悲痛,默默来这里祭奠。

  这灵堂原本是李敏与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排练歌曲舞蹈的房间,昔日彩排的情景历历在目。音箱里传出李敏领唱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录音,声音铿锵有力,歌曲唱到高潮部分,整个艺术团的团员们自发地合唱着,颤抖的歌声,不尽的泪水,大家在心中呼喊:“前几天您还在院中迎我们进门,前几天您还在指导我们的舞蹈。您走得太急,还没来得及告别。”

  排好的节目等着您把关

  几位擦泪的艺术团团员身上有多处淤青,一问才知是排练群舞《八女投江》时碰伤撞伤的。舞中,很多动作都需要这八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地上滚爬、匍匐、跪立、假摔,这些高难度动作连年轻舞者练习起来都会显得吃力,可为了达到良好舞蹈效果,完整呈现八女投江的壮烈场景,大家不顾年龄的限制、身上的伤痛,全身心投入排练。“两个月前,我们向她汇报,想排练《八女投江》群舞在‘八一’建军节前后演出,她听了非常高兴,还叮嘱我们一定要全情投入,倒排演出时间表,如今舞蹈已成型,只等老人把关指导,没想到她却走了。”诉说此事的艺术团团员苏玲、刘桂秋眼含热泪。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是2002年在李敏倡导和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团中很多成员是抗联、烈士子女,大家十余年来跟着李敏登山攀坡、踏雪穿林、风餐露宿,遍访当年东北抗日联军战斗过的地方,宣讲东北抗联时期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用歌声传唱东北抗联精神。“16年的陪伴,她和我们亲如家人,外出演出时,她和我们一起坐客车、吃盒饭、睡通铺,把省下来的钱购买演出物资,她出行时穿的一些衣服还是抗战胜利时买的,袖子上打了好多个补丁。她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宣传东北抗联精神上,心里根本没有自己。”艺术团团长王雅嫣说。

  白马石上红旗再飘扬

  跟随李敏多年的艺术团成员韩世江、韩世海两兄弟眉头紧锁,颤抖着在手机中找到一张珍贵的照片,“她的坚强和韧劲令人敬佩,看到这张照片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照片中,李敏站在一个三米多高的大石头上,手中的红旗举得很高。韩世江解释说,他们在绥棱重走抗联路时,李敏发现了当年掩护战士们的白马石,她说日军当时就在对面射击,大家掩护在巨石后方,准备突围。在这里,不知有多少战友为了和平倒下去,今天她替他们见证了祖国的幸福。

  “那次在绥棱走访,她已是90多岁的高龄,看到白马石,非常激动,她用尽全身力气往上爬。”韩世海说,当时正值夏季,石头上布满青苔,李敏一次次滑下来,又一次次重新爬上去。“大家都担心她有危险,劝她不要上了,但她一直在说‘我必须上去,这就是我的战友们战斗过的地方。’终于,李敏爬上了那块巨石,伸出右手跟身边的人说‘快给我红旗。’接过红旗,她用尽全身力气左右摇晃着,眼中闪着泪光。”

  抗联精神永不灭 革命火种世代传

  抚摸着李敏为艺术团授旗题字时的照片,王雅嫣已经控制不住眼中的泪水,“最终我们还是没有见到她最后一面,但听说就在住院期间,她还唱着《哈尔滨 英雄的城市》这首歌,边唱,手里边做着指挥动作,就像平日里指导我们一样。想起这些点滴,感动的事情几天几夜也说不完,闭上眼睛都是瘦弱的她手中高擎‘东北抗联精神宣传队’的旗帜,走着有力挺拔的正步的画面。”

  “她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她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战斗力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为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不但是英勇抗联战士的代表,更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化身。”团员们激动地说。

  “演出不能停,一定要坚持下去,抗联精神要传承下去”是李敏临终前留给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艺术团的。“用我余生,完成她的遗志,让抗联精神世代相传。”团员们对着李敏的照片承诺着。从灵堂出来后,他们强忍悲痛,每人买了包子挤上去往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公交车,因为当日下午还有一场李敏在世时为他们定好的演出彩排。听说,今年夏秋还有20余场演出等着他们。“发扬抗联精神,宣传永不停歇”,这是大家对李敏的庄严承诺。(记者 闫紫谦)

编辑: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