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见到杨磊时,他刚刚完成每天的例行查房工作回到办公室。出门诊、查病房、教学生、做科研,这样繁忙而又高强度的工作就是每一位哈医大一院医生的日常。
2015年,杨磊参与筹建成立了哈医大一院“数字骨科与生物技术诊疗中心”。通过将“科技”与“临床”完美结合,实现患者的个性化诊治,造福一方百姓,这是杨磊的心愿。
精准医疗“私人订制”
今年63岁的李女士,自幼就患有脊柱畸形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面对前来就诊的李女士,杨磊及其带领的高新技术团队,和哈工大教授带领的团队共同协作,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了与患者脊柱1:1比例的模型,并利用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截骨矫形,设计并打印出截骨和椎弓根钉植入导板,在模型上进行了预手术操作,做到了术前“心中有数”。手术中,通过术中导航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真正实现了精准医疗、微创操作,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术后,通过3D打印出来的“私人订制”支具,给病人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支撑。这就是3D打印技术在骨科病人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应用。
杨磊认为,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是国内外医学界目前研究的热点和未来重要的探索方向。 据杨磊介绍,目前日本、美国等国家的3D打印技术应用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国内也有个别医院开始探索3D打印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但整体而言,在国内3D打印技术与临床医疗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此前我省还没有专业化、系统化的将3D打印技术与临床医疗相结合的研究中心。”杨磊所在的数字骨科与生物技术诊疗中心填补了这项空白,该中心最近还与哈工大合作,实现了“医工联合”,并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与俄罗斯的大学交流数字骨科技术,互通有无。在杨磊及中心所有同仁的努力下,3D打印技术已全面应用于骨科、口腔科等相关科室的临床工作当中,并在骨科术后康复、教学、科研等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致力于造福一方百姓
目前,骨科临床应用的内置物大多产自美国、德国等一些国家,往往只能生产固定的规格,这就造成了内置物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个患者,尤其这些型号大多数是按照欧美人骨骼形态设计的,由于人种差异,许多内置物并不适用于中国人的骨骼形态。“我们未来的计划,就是有一天,实现为中国人制造出‘量体裁衣’式的骨科内置物,让国人使用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合适的内置物,而不是去削足适履。”杨磊说。
传统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一件十分复杂且工程浩大的手术,手术器械及材料就得达300多件,在开刀过程中,对手术的精准性要求十分高,若医生操作稍有不慎,病人就会出现大量失血。但利用3D术前计划及打印技术,只需要两件由3D打印的导板即可完成手术当中的截骨,极大地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风险。“运用3D打印技术还可以对来自下级地市的医生进行骨科专项技术培训,极大缩短了他们了解并掌握技术的过程,培训结束后可以很快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所在地市级医院的临床,让很多骨科手术在地市级医院就能‘完美解决’,极大方便了当地百姓。”通过互联网+医疗大数据,建立中国人的骨骼形态数据库,通过分析数据,研究设计适用于我国人的骨科内固定装置及人工关节假体……这些心愿,都是杨磊未来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喜欢回到家乡
1983年出生的杨磊履历丰富,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和东京医科大学,并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在外面的世界开阔视野、完善自身、学有所成的杨磊最后仍然选择回到家乡,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用自己的学识回馈家乡父老。“我在哈尔滨出生长大,非常喜欢这个城市。哈医大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对于青年学者给予很多支持,我很喜欢这种学术氛围和创业平台。”在杨磊的世界里,阅尽千帆,还是家乡的黑土地让他最感踏实。
一走进哈医大一院骨科的大门,就看到墙上高悬的蓝色条幅上写着“微创、精准、实效、安全”,这是骨科手术的治疗精神,也是杨磊作为一名骨科医生的信仰。杨磊说:“我希望作为一名医生,能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心,因为彼此的信任才是医生和患者之间良好协作的基础。”(记者 谭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