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绿水青山常在让冰雪资源生金
黑龙江日报  2018-05-31 08:43:15

  原标题:让绿水青山常在让冰雪资源生金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一进入春天,黑土地的画风天天在变——褪去冬日里的水墨黑白,春风拂过山林江河,一路涂抹出浓淡相宜的花样色彩。

  一进入新时代的春天,龙江人听到的好消息越发多了起来——今年一季度,哈尔滨2074台小锅炉“下岗”,各地的蓝天变多了,黑龙江的国家地质公园数量又增加了3个……

  居于祖国“雄鸡”之冠,更得大自然偏爱,黑龙江的山水一直以来都是坐拥美丽生态入怀:森林覆盖率全国排名第9;湿地面积全国排名第4;尽享冰雪亚布力、冷温泉五大连池风光;“中国雪乡”“神州北极”“神州东极”美名远扬。丰富的自然资源造就了壮美的龙江画卷,形成了突出的整体生态优势。

  特别是近两年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率领龙江人民致力于把天赐良“源”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冰雪泼金撒银山水四季迎宾

  “新时代要实现旅游优质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必须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突出打好生态牌、念好冰雪经”“要发挥旅游业对调整结构、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促进就业的综合功能”……在《全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一句句铿锵的话语,表达的正是龙江人对总书记指示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旗帜鲜明地把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确立为发展旅游业的理念、主题、灵魂和目标,先后召开一系列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出台一系列文件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系统发力。

  在近两年的全省两会及全国两会上,发展冰雪旅游、生态旅游一直是黑龙江省代表委员讨论的焦点话题。 

  充分利用黑龙江整体生态优势,倾力打造两座“金山银山”,全省上下不仅形成共识,而且绘就了宏伟蓝图。在《全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冰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系列规划的宏观统筹下,黑龙江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持续深入,冰雪游、森林游、湿地游、避暑游、边境游等旅游产业及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不断出新。未来三年,黑龙江省通用机场总数将达到92个,通用航空器将达到350架以上,低空旅游将成为新热点;在整体提升亚布力、五大连池、汤旺河、太阳岛、凤凰山、回龙湾等6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经营水平的同时,还要创建亚布力、太阳岛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镜泊湖、神州北极、兴凯湖、小兴安岭、中国雪乡、扎龙湿地、建三江、虎头珍宝岛、环连环湖、锦河国际健康城等3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美丽生态释放出巨大吸引力,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生态旅游为载体,黑龙江旅游正在向生态体验和生态度假旅游转型,并且得到丰厚回报。2017年,黑龙江共接待游客1.6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9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5%、19.0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7年8月,省旅游委印发《黑龙江省生态旅游专项规划(2017—2025)》,提出力争到规划期末,实现生态旅游接待量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50%,生态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收入总量的50%。

  好生态来自天赐好环境来自“人治”

  2018年4月12日,在刚开始实施的环保税首个征期,农垦北大荒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开出哈尔滨市首张环境保护税税票。这个“动作”的完成,标志着黑龙江省推动绿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围绕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鲜明、强烈的诉求,从保护好黑龙江整体性生态化重大利益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大气十条”和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17年,全省淘汰城市建成区内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4721台,完成目标任务的138.6%;集中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治理,对101家(次)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全省淘汰7万辆黄标车……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黑龙江发展基础”“守护绿水青山就是守护人民宝贵财富”——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严守底线、不越红线,全省上下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势促进结构优化的绿色发展新路。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的领导负重要领导责任,具体工作部门负直接责任;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和压力层层传导下去。

  两年来,黑龙江省着力保护好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原生态资源,整合专项资金,完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支持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体系;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成造林730.8万亩;严守生态红线,推进“多规合一”,实行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开展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争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已经形成以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老爷岭)森林生态屏障为主体,以松嫩平原农田防护、三江平原湿地修复为两翼的生态格局。

  保护环境持之以恒生态建设久久为功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五月的哈尔滨,繁花盛开,江水清澈。住在松花江边的人们发现,今年自开江以来,江上的水鸟尤其多。江鸥蹁跹起舞,游船往来其间,一派人与自然祥和相处的城市风光。近年来,松花江的水质一年比一年好。去年以来施行的河长制,更为松花江的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黑龙江省河长制工作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建成一整套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长组织体系,全省落实河长35119人。截至2017年底,省总河长、省级河长先后巡河21次,全省各级河长巡河数万次。近一年来,先后开展10项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清除违法建筑物1246处,整顿河道非法采砂场332处,关闭入河排污口108处,疏浚河道5305公里,清理河道垃圾133.9万立方米,清理河滩地55544亩。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建设的有效载体,必须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监管。近两年来,黑龙江省严格规范整顿自然保护区内旅游开发活动,坚决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停止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一切建设活动,合法进行旅游开发,加快自然保护区内环境破坏问题整改,坚决杜绝私建滥建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

  近年来,黑龙江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层面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黑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黑龙江省草原条例》、《黑龙江省节约用水条例》、《黑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黑龙江省地下水管理办法》、《关于建立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完善,对于深入推进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法律遵循和保障。

  针对国家环保督察行动,省委省政府成立了黑龙江省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环境保护工作合力,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建立了督察督办机制,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1226件群众举报环境问题逐项督察,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转变、创新、收获、喜悦,总有一种力量萦绕心间,总有一种精神指引向前。拥有冰天雪地,也拥有青山绿水的黑龙江,正昂首阔步于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征程。(记者 张长虹)

编辑: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