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是段奕宏的生日;今年,恰好是段奕宏出道二十年。一切都刚刚好,演员段奕宏正在他最好的年纪——既有充足的时间空间挑选、打磨角色,又有足够丰富的经历来帮助自己沉淀。段奕宏今年有不少新的尝试: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五大男刊满贯,还完成了人生首秀“爱马仕2018年春夏男装系列时装周”。一贯低调的段奕宏,以他自己的节奏,不断地尝试着各种可能。
其实段奕宏的多变与不设限不只体现在他的角色上,从“演好戏”这个角度出发,他很愿意为了演艺事业去做各种不同尝试,包括偶尔跨出演员的身份,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表演”。
在前不久刚落下帷幕的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段奕宏就第一次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到北影节工作中。谈到这次转变,段奕宏在采访中开诚布公地说,自己最早其实想过拒绝这份工作,但又因为对电影的热爱,最终全身心投入了进去。在他看来,“演员要创造价值,而评委要发现价值”,这次做评委的经历让他能够从完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和审视电影,并且最重要的是,也在此基础上扩宽了段奕宏作为演员时候的“维度”。
做评委:换个视角出发
细数下来,这已是段奕宏与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第三次结缘,同时也是最特别的一次。与前两次带着不同电影作品、以演员身份出席相比,这一次,段奕宏则完全从“评委”的全新视角出发,和北影节这个“老朋友“擦出了些不一样的火花。
在此前的采访中,段奕宏曾坦言,最早接到北影节评委工作的邀约时,他有些纠结,因为不知道做评委对自己“作为演员是否是帮助,还是有碍”,所以“个人不是太想着急去转换这种身份”。但另一方面,站在一个向来都鞭策自己要“永远保持爬坡状态”的演员的角度来说,段奕宏又觉得做评委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能够“聆听其他世界级的电影人对电影的认识”,并且这也是一个跟演员非常有关系的工作。最终,演员段奕宏决定抱着学习的态度,来体验一次当“评委”的不同经历。
本届电影节一共接到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的659部影片报名参评。经层层筛选后,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15部影片最后共同角逐“天坛奖”十大奖项。对这15部影片来说,它们以2%左右的概率从600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最终才来到评审团面前,所以每位评委的每一个评价都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让段奕宏最有感触的一点,评审工作绝不仅仅是对一部作品的简单点评,反而更像是一次“对自己的考核”,每个人都在通过看电影来阐述对电影的不同认知与热爱。尤其在与其他评审抱有不同意见时,段奕宏斩钉截铁地说,“有争议就必须发表看法”,必须动用自己积累的一切专业经验,把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都说清楚,这是评委应负的责任。
不过与此同时,这个评判其他人作品的过程、聆听其他评委看法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反哺作为演员的段奕宏的过程。特别是,无论作为评委,还是作为演员,都要不断去考量电影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呈现出来时,整个被“创作”的历程,以及“创作”本身的涉及到的意义和价值。
当演员:终身想做的事
谈到自己当评委时对一部作品的评价标准,段奕宏强调了一个词:“勇敢的创作者”。在他看来,好的作品就应该在题材开掘与人性挖掘上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并且要讲出故事的“稳妥性、冒险性、多样性与独特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段奕宏不仅对任何一部电影作品都要求严格,对自己甚至抱持了更高的标准,他用自身几十年的演绎经历来举例,将“创作”的含义凝练成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必须经历坎坷”。换句话说,创作就是一个不断对自己下狠手的过程,所以绝对不能“顺”。
这也是他表示愿意将更多目光投放在年轻电影创作者身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故事往往并不足够成熟,但也正是那种“不确定性”,才让创作的这个过程更显得吸引人,因为“需要从剧本以外去寻找个性”,段奕宏说到,这是“属于演员的自由的创作空间。”
这让人很难不想到那些关于段奕宏如何去“磨戏”“抠戏”甚至“为戏为奴”的经历。就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他“霸屏式”接连上映4部口碑佳作,并且凭借《暴雪将至》中余国伟一角,一举夺得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桂冠。但影帝头衔从来都是得之不易的,《暴雪将至》的剧本还在打磨期时,段奕宏就已经和导演、编剧不断磨合,通过动辄3、4小时的面谈,一起观看采景素材来交流看法、共同构建和丰满角色。于是,那个扎根于90年代的西南小城,冲动、莽撞又带着股狠劲儿的保卫科“余神探”才正式有了生命力,成为了可以从大银幕上一路照进现实生活中的立体的“人”。
再往前数,其实段奕宏对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各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存在。《白鹿原》里,他让黑娃展现了专属于西北人彪悍而粗犷的生长,几乎每一滴汗珠都在演戏;《烈日灼心》里,他是敏锐、但又因为这份敏锐而充满了困惑的警察伊谷春;到了《非凡任务》里,他又成为了阴鸷狠辣,为了让自己深刻铭记仇恨而一直吸闻亡妻骨灰的毒枭老鹰。
这些角色都是经过段奕宏的创作才得以鲜活,但与此同时,段奕宏却一直都在规避一个说法---“这个角色非你莫属”。哪怕这对于任何一位演员来说都可以称得上最高的称赞,可在段奕宏眼里,“角色属于谁根本不重要”,最重要的始终都是“创作角色的土壤”,只有“土壤”才能为角色提供“活过来”的养料。
那“土壤”又是指什么?是扮演黑娃练习割麦时无数次被割破的手,是要饰演伊谷春时去厦门嘉莲派出所体验了半个月的警察生活,也是每演一个新角色都要花费不少时间亲手撰写的人物小传。相比起被称赞“非你莫属”,段奕宏其实更喜欢有人跟他说,他的表演与角色之间,是在“相互成全”。
而能做到这种成全的背后,是段奕宏对演戏始终如一的赤诚与热爱。这让人不免想到,因为首次“跨界”做评委而被提问是否在尝试转型幕后时,段奕宏态度坚定的一句话,他说,“把演员做到最好,是我这一生的目标。”(记者 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