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决定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等重大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目标,对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极其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动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中共黑龙江省委第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对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新局面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持续深入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大学习大宣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黑龙江落地生根
(一)充分认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与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必将使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历史性贡献,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指导意义,更加自觉地把着力点聚焦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上,使之成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体现为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十四个坚持”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这一思想具有坚守真理、传承文明的继承性,与时俱进、引领未来的创新性,不忘初心、践行宗旨的人民性,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的科学性,必将更好地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最关键的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理论品质,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伟大实践。
(三)切实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在已经兴起的学习宣传热潮基础上,充分运用各级各类培训载体和舆论平台,持续抓好面向党员干部的学习培训和面向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在学懂上下功夫,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新修订的党章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一体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两次重要讲话,在学思践悟中融会贯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血液、铸入灵魂、化为行动。要在弄通上下功夫,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同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同推动我省全面振兴发展的生动实践贯通起来,确保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在做实上下功夫,紧密联系本地本部门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实际,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对标对表,提升发展目标,修订发展规划,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强化发展责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
(四)牢牢把握新时代黑龙江的新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以全新视角,从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坐标来思考把握黑龙江新的时代特征。综合判断,新时代标志着黑龙江步入了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时期、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新时期、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期、管党治党全面深化的新时期。同时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解决体制性、结构性、资源性“三大矛盾”及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的“三偏”问题更加迫切,解决市场化程度低和微观主体活力不足问题更加迫切,解决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上的问题更加迫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许多短板和弱项,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既要认清黑龙江振兴发展的坚实基础、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更要认清历史交汇期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时代、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黑龙江振兴发展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五)科学确定新时代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省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的战略安排,拓展完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宏伟蓝图,坚决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建设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旅游强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精准脱贫、重要领域改革、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整顿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攻坚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夯实基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奋力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经济更加繁荣;全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更加文明进步;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黑龙江文化的精神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人民生活更加宽裕;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黑龙江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生态更加清朗。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富强就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普遍拥有较高的收入、富裕的生活;民主就是全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人民意志更充分体现,人民权益更充分保障,人民创造活力更充分释放,实现更广泛、更真实、更有效的民主;文明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公民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自信成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重要影响力和推动力;和谐就是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完善,法治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充满活力而又规范有序,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美丽就是构建起绿色生态的空间布局、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成为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到那时,我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省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六)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转方式调结构是我省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任务。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三大矛盾”“三偏”问题,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翻身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提出的明确要求。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着力培育人力资源队伍,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努力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坚持一产抓融合、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主动调,加快转,把着力点聚焦到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建设工业强省的坚实步伐,推动黑龙江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全面提升。
(七)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大扶贫格局,动员全省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省负总责和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帮扶力量,增强帮扶实效,主攻产业扶贫软肋,补齐“三保障”短板,补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弱项,提高群众满意度,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全省44.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与全省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八)坚决打好重要领域改革攻坚战。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必须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改革部署,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强化省直部门和市(地)“两个主体责任”,调动干部和群众“两个积极性”,形成改革攻坚强大合力。着力完善市场经济新体制,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加快形成同市场充分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坚持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分期分类全部完成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到位,推进企业扭亏增盈,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突出抓好龙煤、农垦、森工三大集团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活力,增加职工收入。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要求,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按照中央确定的改革方案,深化监察体制改革,组建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九)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衡量指标,直接关系经济发展质量、直接关系民生福祉。必须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修复战役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持续开展减霾卫蓝行动,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系统整治,切实加强燃煤污染治理,强化大气污染面源治理,严格控制露天焚烧秸秆,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应对供暖季重污染天气。要持续开展治污净水行动,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流域环境监管,严格开展水污染防治考核,制定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要持续开展保土护田行动,持续推动农业“三减”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土壤管控和修复,施行最严格的黑土保护,提升黑土耕地质量,让黑土地得到永续利用。动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和水平。要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督察,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和氛围。
(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全面防范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公共安全风险。严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及信用风险、企业财务信息失真等风险,切实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摸清底数,全面掌握显性问题和隐性风险。坚持标本兼治,注重以完善体制机制来防范化解风险,增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坚决守住风险防范底线,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
(十一)坚决打好整顿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攻坚战。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发展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必要条件。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和着力打造全面振兴好环境的重要要求,坚决摒弃“三个坏把式”,持续整顿“五个坏作风”,争当“三个好把式”,形成“五个好作风”,巩固扩大省直机关作风整顿成果,推动作风整顿向基层延伸。要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解决龙江一切问题的“总开关”,在深化省情认识上解放思想、在上下结合上解放思想、在制度创新上解放思想,增强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效率意识、拼搏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科学思维,学习先进经验,敢于突破创新。进一步聚焦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作风突出问题,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败坏作风、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健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流程再造、“四零”创建,推动惠民惠企各项政策和服务措施落地。坚持重商亲商安商,更加尊重市场经营主体,更加尊重企业家和投资者,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劳动力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和物流成本,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设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完善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推动作风整顿取得显著成效,以作风大转变促进环境大改善,以环境大改善促进经济大发展。
三、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富强新龙江
(十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构建“老字号”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原字号”资源精深加工业向产业链延伸、“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向新增长领域拓展,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把建设工业强省、制造强省作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战略重点,推动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成长为第一支柱产业,集成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营销方式,打造我省新的工业和产业标志。支持装备制造、能源、石化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集群发展,打造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现代煤电煤化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我省工业和产业传统优势,培育壮大“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在高端领域形成我省工业和产业的专特优势。加快发展金融、物流、科技、信息服务、旅游、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共享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促进我省现代产业新体系结构更优、融合度更高、内在活力更强、质量和效益更好。
(十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当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坚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战略机遇、战略途径和战略举措,全面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长期战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整机制,巩固粮食生产大省地位,建成现代畜牧产业强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基地,建成全国最大、高标准高质量的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鼓励和支持先行先试。深入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突出村级“两委”建设,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十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提供强大动能。把建设科教强省、人才强省作为战略任务,发挥科技教育优势,提升黑龙江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军工科研和生产优势,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不断生成和释放黑龙江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哈尔滨新区、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制造2025”哈大齐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佳木斯、牡丹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升级发展,打造区域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和良好人才环境,留住、吸引、用好各类人才,深入实施“龙江企业家发展计划”“龙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专项行动,在多个领域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素质企业管理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使黑龙江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
(十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方向,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农产品、能源、对俄商品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建立区域性、全国性和跨国交易平台、信息平台。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推动机关、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市场化运营。支持驻省央企改革,深化地方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落实国家发展规划以及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把握发展机遇。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及时跟进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重大改革政策和举措。
(十六)扩大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着力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建设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集疏运体系,畅通东出西联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加快“三桥一岛”及配套建设。加强铁路、公路、航空和江海联运及跨区域的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哈欧、哈俄班列和陆海联运效率与效益,继续做好与俄罗斯“滨海1号”国际运输走廊对接,提升陆海联运跨境运输水平,进一步完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俄油俄气管线和储备基地建设。完善我省与俄远东州区合作机制,积极向俄罗斯腹地延伸合作,充分发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地方合作理事会机制作用,促进经贸、科技、人文等多领域合作交流。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进一步完善电子口岸功能,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探索经北冰洋抵达欧洲和北美的冰上丝绸之路,不断扩大和深化我省与世界各地的交流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优势产业利用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加强国内区域合作,重点推进我省与广东、哈尔滨与深圳对口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借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对港澳合作水平。
(十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经济发展布局。抓好省会城市建设,推动哈尔滨市建设东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更好发挥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功能、外溢效应和带动作用。科学规划其他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发展定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经济和产业关联,打造特色经济区带,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并进区域发展格局。统筹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安边固边兴边,保持边境地区发展和稳定。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建立区域间分工协作、互惠共享的合作体系,推动产业跨行政区布局。支持市(地)、县(市)与垦区、林区、矿区融合发展,促进县城扩容升级提质,培育壮大产业园区和立县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县域经济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
(十八)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牢牢抓住党的十九大提出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支持资源型城市率先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我省油城、煤城、林区等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步伐。要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坚持以“五头五尾”为抓手,以“两座金山银山”为依托,改造提升油、煤、木等传统资源产业,培育壮大石化、煤化等接续替代产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旅游、冰雪经济等新兴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由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着力优化资源开发布局,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着力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棚户区改造,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着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推动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九)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围绕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铁路网主骨架,建成哈牡、哈佳、牡佳快速铁路,加快启动鹤佳等快速铁路建设;优化公路网布局,大力推进普通国省道改造,建成哈尔滨都市圈环线公路,全面加快农村公路、林区公路、旅游公路等规划和建设,打造沿边高等级公路走廊;加快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建设,规划新建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强现代水利设施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完成一批重点工程。加强城市“三供三治”建设,加强老旧单散危楼房和小区综合改造,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步伐,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最大限度释放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潜力。
四、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民主法治新龙江
(二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发挥作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巩固基层政权,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促进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民主意识,发扬民主作风,接受人民监督,当好人民公仆。
(二十一)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二十二)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建设。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积极推动协商民主制度落实,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要聚焦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好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在我省的贯彻落实,以及省委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人民政协界别的代表性,加强委员队伍建设。
(二十三)深化依法治省实践,推进法治黑龙江建设。坚持依法治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黑龙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相结合,依法治省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认真落实中央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实践。加强对法治黑龙江建设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不断建立完善适应建设现代化新龙江需要的地方性法制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大力推动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谁执法、谁普法,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大力深化基层依法治理,健全依法维权和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法治建设的基层基础工作。抓住关键少数,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
(二十四)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凝聚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思想共识和磅礴力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深入实施凝心聚力全面振兴工程,团结引领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黑龙江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广泛的力量支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体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民族专项规划,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各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着力解决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做好援疆援藏工作。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现代化新龙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发挥工商联、商会作用,鼓励支持“龙商”为家乡作贡献,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聚力加快现代化新龙江建设,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积极贡献。
五、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全面建设文明新龙江
(二十五)坚持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影响力,增强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强实现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目标的坚定信心。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黑龙江文化新辉煌。
(二十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强大正能量。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省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省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一致。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黑龙江新型智库建设。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加强广播电视、党报党刊、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及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深入实施黑龙江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二十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省人民的广泛价值共识和共同价值追求。以培养担当黑龙江全面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广泛开展以“引领风尚·铸魂黑龙江”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进”活动,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龙江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大力实施黑龙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构建龙江新时代文化体系;坚持把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长期任务,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凝聚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十八)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全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全省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黑龙江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道德风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为载体,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省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引导人民崇尚科学,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志愿服务广泛化、制度化,强化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二十九)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打造黑龙江文艺品牌。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大力推动黑龙江文艺创新,深入实施重点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工程,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讴歌黑龙江,具有黑龙江风格、黑龙江气派的精品力作。着力打造黑龙江特色文艺品牌和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不断扩大黑龙江文艺影响力。加强黑龙江文艺队伍建设,尊重善待、留住用好黑龙江优秀文艺人才,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
(三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更好满足全省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化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点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省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和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把文化产业打造成黑龙江支柱性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实施文化睦邻工程,推动黑龙江文化“走出去”,讲好黑龙江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黑龙江,全面提升黑龙江文化软实力。
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建设和谐新龙江
(三十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带领全省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朝着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紧紧抓住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以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目标,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全省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十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黑龙江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更高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省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支持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与经济体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加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提高水平,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
(三十三)不断改进就业质量,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与就业协同,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等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改革就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落实国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举措,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城乡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三十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织密全省社会保障安全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相关准备和政策衔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稳步提高待遇水平。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深化支付方式改革,适时推进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健全完善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推动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工伤保险省级调剂金制度。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低保救助对困难群体全覆盖,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相衔接,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水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成现有存量棚户区、泥草房和危房改造。
(三十五)持续推进健康龙江行动,不断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认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国民健康政策,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高全省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标准,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积极落实生育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三十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黑龙江。不断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发展和稳定并重并抓,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信访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合理合法利益诉求,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树牢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强化领导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岗位责任落实及失责追究,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建设和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对各类风险的预测预警预防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持社会治安形势长期良好。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平台多元化、服务活动常态化。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创新治理机制,推动重心下移,推进多元共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三十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安全战略和政策,加强我省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各项安全工作,坚持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
自觉履行黑龙江省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中的重大责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