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博物馆:民间捐赠“热”引领新风尚

2017-07-24 10:11:14|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杜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A8F17112E2399E5EF0FA1C8A7E91603A (1)

  近日,拥有近600年历史的故宫,第一次为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的逝去举行了纪念仪式。他,就是何刚。32年前,河南省商水县固墙村村民何刚在建房挖地时发现了存放在一口大缸中的19件珍贵银器文物,悉数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一个还在为生存而辛勤劳作的农民,能够不为金钱利诱,毅然将自己发现的文物捐赠给国家,何刚这种保护国家文化遗产的宝贵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榜样。”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原处长梁金生说。

  在黑龙江省,也有许多有着同样情怀的捐赠人,从耄耋老人的暮年捐赠到异国游子的爱国情怀,从朴实农民的大方赠与到艺术大家的无偿捐赠,每一位捐赠人都让人感动,令人敬佩。他们的行动,感动和激励着更多的热心人士,引领着社会捐赠的新风尚。

  让“宝贝”有个最好的“家”

  有人称他是“献宝王”,因为他曾三次将自己最珍爱的收藏捐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而今虽然人已远逝,但他所捐赠的文物已成为博物馆里的珍贵成员。

  姜宗昌老先生,生前是一位收藏爱好者。2009年,80岁高龄的他做出决定,将自己收藏近半个世纪的传统木匠工具无偿捐赠给黑龙江省博物馆。2009年2月26日、3月3日,姜老先生分两批将收藏的传统木匠工具共计553件(套)全部无偿地捐给了黑龙江省博物馆。这也是黑龙江省博物馆近20年来征集数量最多的一次藏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馆藏,也为今后举办中国建筑史展览提供了重要展品。这些木工工具主要是近现代系列的杰作,其中有的已经绝版、失传。这些工具有的造型与我国考古发现的古代手工业工具极为相似,因此对研究中国手工业相继相承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省博为此举办展览《凝固的乐章——中国古典建筑与传统木匠工具掠影》。“姜老先生的捐赠及展览的举办对于保护与研究、宣传与弘扬中国传统建筑工具,丰富人们对于与传统建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解读古代建筑史及物质文化史,均具有重要意义”,省博物馆有关负责人说。

  2010年,姜老先生又向黑龙江省博物馆进行捐赠,捐赠品为自己珍藏的858支笔,其中从年代久远的第一代美国产派克牌钢笔,到当年亚洲家喻户晓的14K金的“英雄100号”;从中国古代的毛笔,到外国的蘸水笔,其中精致的美国、德国、日本生产的珍贵的金笔就有百余支。博物馆为此特举办《笔的世界——姜宗昌先生个人收藏笔类捐赠特展》,展出了其中的429支笔,让观众了解笔的发展历史,认识笔的珍贵价值和现实意义,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最让记者难忘的是,2013年记者跟随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姜宗昌老人家里。老人的房间,让人感觉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房间简朴,几乎没有任何装修,房间里的门都是过去的白木门。老人调侃道:整个哈尔滨,可能就我家没有任何装修,因为这样最环保。那时已84岁高龄的姜宗昌老人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严重的腿部血栓让他苦不堪言。但一说起自己的收藏史,老人眼里立即闪现出兴奋的光彩。

  三次将自己最珍爱的收藏捐给了博物馆,姜宗昌感觉了却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他说,我给这些宝贝找到了最好的归宿。因为收藏文物就是为了佐证历史,就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了解过往的历史,博物馆就是它们展示自己价值的最理想之处。它们有了自己的家,也就圆了我收藏的梦想,让我的人生再无遗憾。

  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捐赠名录上,还有许多像姜宗昌老先生一样可敬的老人:抗美援朝老兵邢子臣,捐赠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勋章证、“为了祖国”勋章、“中国人民志愿军”臂章、抗美援朝纪念章等物品;王效大等退伍老兵捐赠战争时期及和平时期的珍贵藏品若干,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华中南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纪念章等。

  让艺术在博物馆里永现魅力

  据黑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陈禹介绍,在近几年接受的社会捐赠中,书画作品数量很大,目前已经超过千件。其中有很多捐赠者都是黑土地上的知名艺术家,如于志学、王隽珠、宿万盛,这些黑土地上的艺术名家,先后将自己数百幅作品赠予黑龙江省博物馆。

  2012年,由黑龙江省文化厅提议和倡导,省博物馆与省书协联合筹备组织,省博物馆承办的黑龙江省书法名家《首届龙博笔会》在省博物馆举行,从此拉开了我省知名书法家、画家无偿捐赠的序幕:2014年4月,于志学老先生两次捐赠书画作品115件;同年,黑龙江籍著名画家王隽珠将代表作320件无偿捐赠给省博物馆;2015年,我省擅作写意花鸟画的著名国画家宿万盛将自己300多件作品无偿捐赠给省博物馆;2016年初,冰版画家朱晓东捐赠冰版画213件……

  近日在采访中再次回忆起当年的捐赠,宿万盛说,我学画时的梦想就是把自己的作品送进博物馆,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但学画四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想到,自己的作品真的能够被博物馆收藏。这是我一生中最感恩的事,因为它是对我艺术作品的极大认可,实现了我的作品的最大价值,并使它们有了美好的归宿。

  在捐赠过程中,宿万盛也曾有一个小小心结。他说,以往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捐给博物馆,都是年龄很大或不在世而由后人捐赠。我不到60岁,就将作品全部捐出,一度很踌躇。直到他一次偶遇于志学,于志学对他说,“不要想那么多,你只要想着我的画儿在博物馆里,被博物馆收藏了,就可以了,这是多大的荣誉啊!”于志学的话让他豁然开朗,他当即决定将自己的300余幅精品力作捐赠给省博物馆。

  宿万盛说,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作品留给博物馆,既让作品得到妥善地保管,又能让我们的后人看到它,展现它们最大的艺术价值。

  无偿捐赠引领时代风尚

  陈禹说,藏品征集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博物馆发挥社会职能的重要依托,而社会捐赠是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的主要来源和渠道,纵观当今世界博物馆事业发展趋势,可以发现,以各类型博物馆为接受载体,社会大众进行义务捐献已经成为一种风尚,这种状况尤其在发达国家表现的尤为突出,可以说这种捐赠风尚也是衡量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准。

  据介绍,为了使社会上的流散文物、个人收藏、名人使用的物品等有一个好的归宿,让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研究和利用,省博物馆多年来一直倡导接受社会捐赠,也得到了热心人士的积极响应。自2009年以来,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捐赠3100余件。捐赠者中有普通百姓、退伍老兵、社会团体等不同渠道,捐赠品种类丰富,历史文物、俄侨文物、自然标本、艺术品及生产生活用品等,不仅丰富了馆藏,扩大了社会影响,也为百姓打造了内容丰富的展览,提升了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比较珍贵的清末双龙纹石碑,是哈尔滨市民丁铁华捐赠的。当时为了保护好石碑,他特在石碑四周修建了一个简易房,虽多次有人出高价购买,他都坚决拒绝了,最终将出土文物上交给省博物馆,该块石碑的发现对哈尔滨商业发展的历史及地方史学研究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俄侨文物的捐赠则以巴吉赤的女儿欧莉娅和儿子安德烈为代表,他们捐赠的生活用品、书籍、设计图纸、照片等达百余件,成为今天省博物馆俄侨展创办的基础,既丰富了展览内容,又为哈尔滨近代史上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实物佐证。

  此外,记者了解到,黑龙江省还有许多展馆也都曾收到热心人士的无偿捐赠。仅东北烈士纪念馆近三年来就接受各界无偿捐赠近20次,收到相关实物或抗战类文集140余件(套),其中包括抗联名将赵尚志将军后代李龙捐赠的赵尚志将军及东北抗联相关图片和书籍;孔庆尧烈士后代捐赠的烈士生前使用过的望远镜、皮包等珍贵物品。(记者 董云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