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谷”在大数据时代起舞

2017-07-12 08:56:41|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张曦晛

  2010年2月,“中国云谷”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至此,以“中国云谷”这一品牌叫响全国的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开启黑龙江省云计算产业集群发展先河。经过6年多建设,企业总量已达到300余家,协议投资额度超过310亿元,初步形成了数据中心、电子商务、大数据、应用开发四大板块。

  “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是中国云计算元年,而‘中国云谷’刚好在元年起步,可谓醒得早起得早。”国裕集团副董事长檀丽艳谈起“中国云谷”时,内心还有些小骄傲。当年,国裕集团旗下哈尔滨国裕数据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的“绿色国际数据中心群”项目是“中国云谷”的启动项目。2600平方米的运营中心从设计装修到入住办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以数据存储起步的国裕数据业务已发展到数据中心安全运维、云应用和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等,客户数量突破100家企业,涵盖金融、政务、医疗、电子商务等,可以为客户提供大数据应用上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国裕数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云谷”的浓缩版。

  审时度势将“冷”资源转化为“云”产业

  “中国云谷”位于哈南工业新城松花路上,远远望去四个红色的大字在阳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

  “北纬40度~60度的区域,有个响亮的雅号——黄金纬度,因为这里云集着微软、IBM、Googl e、杜邦、美国国家安全局等世界级企业和机构的云中心。哈尔滨位于北纬45.75度,恰在黄金纬度之中。所以说,当年我们决定在这里发展云计算产业,布局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绝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综合思考、对比之后的决策。”哈经开区管委会主任、哈尔滨市平房区人民政府区长谭乐伟告诉记者,地理条件优势的发掘,为新兴的云计算产业打开了一扇窗。纬度高、气温低,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劣势在发展“云”的过程中,变成了无可辩驳的优势。

  区位优势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最有发言权:“现在的大规模云计算中心,一年的电费可以达到上亿元甚至几亿元,建在低温地区比放在南方气候炎热地区至少要节约30%~40%的成本,你在南方做,我在哈尔滨做,都是云中心,服务器等设备成本都是一样的,但运营成本我一年就比你省40%的电费,竞争优势显而易见!”檀丽艳说。

  不仅如此,黑龙江省电力资源丰富,地质结构稳定,而且哈尔滨拥有哈工大、哈工程等40多所高校,人才储备丰富,这些都为云计算的产业发展提供很好的基础。“正是在这种重新审视、放眼全球的思维模式下,地缘、地势、气候、人才等优势被一一发掘出来,6年来,我们的大数据产业园才得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谭乐伟说。

  高起点站位成就国家重要云计算产业基地

  “中国云谷”建立之初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国内领先、国际最具竞争优势的云计算和大数据发展环境和产业生态,发展目标是打造一个可以比肩美国“硅谷”的信息产业区。

  正是在这样的高起点站位下,“中国云谷”自启动建设以来,在发展规划上就主动结合国家各部委的产业规划,目前已成功打造出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如国家云计算基地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等。

  “在发展战略上,我们已吸引三大运营商及高标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聚集,依托哈尔滨大数据产业园启动区,吸引电子商务、应用开发、软件外包、数据分析等领域中小型企业快速聚集。”谭乐伟说。目前,“中国云谷”园区企业总量已达到300余家,从业人员约4000余人;2016年企业销售总收入近6亿元;园区内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及著作权约600余项,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聚集度最高,最具创新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云计算产业园区和国家重要的云计算产业基地。

  集聚企业串起完整产业链条

  一般来讲,云计算产业链分为三个层次:IaaS(运营维护),PaaS(云平台供应)和SaaS(云应用软件服务),如今,这三个层次的企业都已在“中国云谷”内聚集,串起了云计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

  2016年,哈尔滨数据交易中心落户“中国云谷”,同年6月该中心获批以交易中心资质对外营业。作为哈南大数据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哈尔滨数据交易中心未来将面向国内企业及相关机构提供数据交易平台,使大数据通过科学整合后变成一种新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分享、交换实现更大价值,进而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据“中国云谷”相关负责人表示,哈尔滨大数据交易中心的组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云谷”现有的大数据产业链条。如今,“中国云谷”在大数据存储上,有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移动集团数据中心、总投资28亿元国裕数据绿色海量云数据中心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在大数据应用上初步形成了政务、电商、动漫、安全、金融、医疗等应用体系;在大数据交易上建立了东北地区首家数据交易中心——哈尔滨数据交易中心,打通了大数据存储、应用、交易的全价值链条。(记者 薛婧 韩丽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