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金融账:黑龙江绘成K线 全线飘红
日前,黑龙江省委召开金融工作座谈会,黑龙江省金融系统相关负责人“盘账”,通报了一组黑龙江过去5年的金融数据。
其中,核心数据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485.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900.8亿元,5年年均增长17.4%,占GDP比重由3.5%提高到5.9%。
与此对应的是,税收、贷款余额、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基金等关键指标,也有较大增幅。
先看看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长15.3%,占全部税收比重由5.3%提高到10.2%。
再看看贷款余额。贷款余额的各分项,涉农贷款余额由3909.3亿元增加到7992.5亿元,累计新增4690.9亿元,年均增长18.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由1474.8亿元增加到2452.8亿元,累计新增1119.9亿元,年均增长13%。这些分项“攒”出了8000多亿,使贷款余额保持年均增长15.6%的增幅,“多出”8000多亿,从2012年的10259.9亿元,一路涨到2016年的18086.2亿元。
再有金融机构规模,过去5年,黑龙江省新引入4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5家外资银行、8家保险机构、3家证券分公司、1家金融资产交易中心、29家全国性非银行支付机构等等。
还有资本市场规模,新增首发上市企业5家,借壳上市企业2家,境外上市企业新增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截至今年5月98家,实现了爆发式发展。
与资本市场开花呼应的是,七大投资基金齐头并进,省市县各级政府发起设立投资基金累计26支,省本级7支,市县级19支,目前总规模1721.9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基金、现代农业投资基金、林业产业投资基金、PPP融资支持基金、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基金、科技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果把“盘账”盘出的上述数据,绘成K线,那么金融业增加值、税收、贷款余额等等数据指标,全部都是一条条上扬的曲线。也就是说,过去5年,黑龙江金融业“数据飘红”。
众所周知,过去5年,龙江经济一直在“爬坡过坎”,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转型之路。金融业“全线飘红”,这对黑龙江经济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识别上述金融数据背后释放出的信号。
黑龙江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说,贷款余额增长8000多亿,这只是一个“表象”,更为关键的是,8000多亿是如何构成的?跟其他领域的哪些经济现象相呼应?
据其分析,贷款余额增长8000多亿这张大表中,一产年均增长15.3%,二产年均增长4.3%,三产年均增长20.2%。这一信号与黑龙江省过去5年社会用电量的增长是一致的,5年间,黑龙江省社会用电量、一产用电量、二产用电量增速均居东北之首,三产用电量增速第二;去年一产、三产用电量同比增长11.5%和11.1%,均为东北三省最高。“从这些信号不难看出金融对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三产的杠杆撬动作用逐步显现。这几年黑龙江省一、三产增速均超全国均值,从一个侧面表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一、三产业的能力正在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贷款余额整体结构图中,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8.8%,黑龙江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数据说明黑龙江省涉农金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农村“两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畜禽活体抵押等7大类、22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黑龙江省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资本市场规模的数据中,即黑龙江省三年内快速增长的90余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多股投资基金和迅速增长的金融机构,“不难看出黑龙江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说明黑龙江开始建立使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及新型金融工具”。
同时,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动科技人员、大学生、农民、城镇转移就业职工四支队伍创新创业,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2016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8.6万户,增长8.6%,其中新登记企业7.3万户,增长22.9%;今年一季度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1万户,同比增长8.9%,其中新登记企业1.8万户,增长23.2%。
尽管黑龙江金融业良性信号颇多,不过,黑龙江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提醒全省干部,他表示,自己跟自己比,黑龙江金融业这几年进步明显,如过去5年全省企业股权、债券融资2152.4亿元,是上一个5年的4.8倍,但与发达地区比,仍然有明显差距,下一步要着力解决金融“活”的问题。2016年黑龙江省经济总杠杆率比2012年提高21.8个百分点,但是低于全国平均98.8个的百分点,这也是差距。他强调,杠杆率是双刃剑,它是个度,太低了不“活”,太高了不“稳”。同时,黑龙江金融还要防范金融风险。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