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服务站”帮33名贫困生上大学

2017-04-11 16:03:25|来源:东北网|编辑:吕丹丹|责编:董健雄

  核心提示:鸡西市鸡冠区有一个退休人员组成的民间助学圈子,这个圈子的微信群叫“爱心助学服务站”。这里聚集了七百多位乐于助学的爱心人士。这个群现在有微友500人,已到上限,还有200多人等在群外。这个以退休工人于大姐为群主的助学群中,20多名骨干人员多为退休人员。他们寻遍鸡西百里矿区,找到一个个贫困家庭,或用自己的退休工资、或发动朋友圈、或动员社会力量,帮助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学生读完高中、考上大学。6年时间,在他们的带动下,先后有700余名爱心人士加入这个圈子,捐款助学、接力爱心,帮助3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完成了学业。

  2017年2月14日上午,鸡西孔子学堂聚集了一屋子人。这是“爱心助学站”组织的一场见面会,300多名受助贫困生和他们的资助人在这一天见面了。于大姐说,“只要和贫困学生、家长见一面,这些资助人就放不下了。”到2017年3月份,这个始于2011年的民间助学组织,已累计资助了303名贫困生,累计资助款197.676万元。先后有713位资助人和这303名贫困生家庭建立对接关系,“粘”在了一起。“爱心助学站”厚厚的账本里记载着6年来受助学生和资助者的名字、资助金额、起止日期以及款项的增减变化情况。6年时间,受助学生由第一年的5人增加到303人。在这次见面会上,已经连续接受资助6年的吉林大学大一学生刘天豪说:“贫困不是我们的悲哀,而是我们的财富和资本,凭借这个财富和资本我们学会了坚强、成长和感恩!”

看一眼,你真就“放不下”

  64岁的于大姐叫于东禾,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核算员,7年前,退休后的于大姐义务办起了弟子规班,在办班的过程中,她萌生了资助学生的想法。2011年5月,在与田家炳中学校长高艳秋的一次交谈中,于大姐得知该学校贫困学生的信息,就和弟子规班的志愿者张敬丽挨家挨户走访。杨伟华、刘天豪、吕俊彤、吴乙辛、杨振兴,5位贫困生走进了“爱心助学站”的视野。“孩子来了,资助款还没有着落。”于大姐说,她们弟子规班当时有12个义工,都是普通退休工人。大家条件都很一般,就商量了半天,决定从7月份开始资助这5个孩子,给每个孩子资助的标准是每月240元。头两个月资助款自筹,由她们12个成员集资。每人200元。接下来,他们把孩子们的情况向身边的亲朋好友介绍,动员亲友捐款,勉强筹集到了第三个月的助学款。“就这样一个人一个人动员,一个月一个月筹款,终于把5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凑齐了。”当年,参与“爱心助学站”资助活动的爱心人士就达到58人。魏月珍、赵坤芸、王广民……都在其中。从5个孩子受助过程看,于大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不怕没有资助人,就怕没有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于是,他们就开始四处寻找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我们要求资助人必须要和受助的孩子对接上,每资助一个孩子,资助人首先要了解孩子家庭情况。”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有着不同的贫困状况和原因,大病、离异、残疾、遗弃、天灾、人祸等。于大姐说,到贫困家庭看过后,这些资助人都“放不下了”。

刘天豪:“我不是最弱的那一个”!

  已经是大学生的刘天豪是个阳光大男孩。6年前,他不是这样,面黄肌瘦,没精打采。天豪是6年前第一波受助的5个孩子中“最弱的一个”。2011年7月,刘天豪上初四,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很糟糕。天豪没有父亲,母亲许萍患有心脏病和淀粉样病变,他们寄住姥姥家,靠低保金维持生活。起初,“爱心助学站”给刘天豪的资助款是每月200元,之后是300元。2014年,天豪考上当地重点高中,学习、生活所需费用增多了。爱心人士李银兰和苏杭“二对一”对天豪资助,款项增到每月400元。2015年,李银兰“一对一”资助了贫困生王杨阳,苏杭独自担起资助天豪的任务,每月400元。2016年高考,天豪以优异成绩考取吉林大学,苏杭又把资助款增加到每月500元。入学时,他给了天豪3000元“红包”。2017年,苏杭给天豪的资助款又增加到每月600元。于大姐说,“天豪是大伙儿供出来的”,从初四到高中毕业,天豪的资助人先后有7个。“这孩子生在这样的家庭,命苦啊……”说起自己的孩子,母亲许萍好难过。“哭也是过一天,乐也是过一天,为什么不乐乐呵呵的呢?”“爱心助学站”成员刘淑兰是婚姻家庭咨询师,经常对许萍进行心理疏导,教她调整心态,做好母亲。慢慢的,这位坚强的母亲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乐观面对生活,还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天豪也很懂事,每到假期都回到“爱心助学站”做志愿服务,义务给贫困生做家教。从2015年寒假起,“爱心助学站”每年都给他安排家教工作,一个假期下来能赚3000多元,除了补充学费还能补贴家用,也为资助人减轻了负担。刘天豪对记者说:“我要用行动证明我不是最弱的那一个!”

崔仲阁:我要上清华

  崔仲阁是个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自小,母子俩的住处就是西郊乡乌拉草沟一个破旧的平房。生活的艰辛压得这个单身母亲“成天抱怨”。2013年11月,在崔仲阁上初四时,“爱心助学站”成员曲海林、王翠萍、孙丽娟、刘淑兰找上门来,了解到崔家的情况。12月份,于大姐又去崔家复查。“黑乎乎的小屋里,崔仲阁闷头看书,一声不吭。母亲于海琴连哭带骂,不住地诉苦……”大家商量后,决定每月先给他200元的资助款。2014年“三十”早上,站里义工曲林海夫妇放心不下崔家,一大早就打车去了。“我两口子到崔仲阁家一看,家里啥年货都没有啊!就一棵白菜。”当接过曲林海递过的500元钱时,一向泼辣于海琴感动地哭了。崔仲阁接受资助后,也接受了“爱心助学站”的条件:她必须每个月到弟子规班参加一次传统文化学习,仲阁也得每个假期参加一到两次道德培训课。弟子规班的老师教于海琴如何做个好母亲,教仲阁如何感恩、励志,鼓励母子俩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生活。此后,母亲于海琴还学了一门手艺,制作“粘耗子”(满族传统食品)拿到市场上卖,生意还不错,生活在一天天发生改变。崔仲阁也变了,变得爱说话了。学习也更加努力了。2015年中考,崔仲阁以695.5分的成绩考入鸡西市重点高中。2016年暑假的一天,崔仲阁和母亲于海琴带着“粘耗子”来看于大姐,一向不善表达的仲阁要告诉于奶奶一个“秘密”:“我要考清华!”现在,崔仲阁家的生活改善了,母亲于海琴主动提出退出资助,让站里把省下的钱用到别的孩子身上。她还把卖“粘耗子”攒下的1万元钱借给了同是贫困生的吕俊彤,并告诉俊彤父亲,“啥时有啥时还,没有,就不要了”。(下转A09版)

钱从哪来?一个孩子37人帮

  供一个孩子上学每月仅需要几百块钱,这对于别人家来说不过是平常支出而已。可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几百块钱的教育支出,挺难。这是“爱心助学站”成员们切身的感受。更深切的感受还有,对于“爱心助学站”这样一个承担几百个孩子上学的大家庭来说,这笔支出更难!林童,鸡西市麻山区振兴村人,现就读于哈工大,他的家庭是这样的:父亲因车祸死亡,母亲张丽梅患有白血病。林童从2011年1月份开始接受“爱心助学站”资助。调查员张敬丽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入户调查时,正赶上过年,这娘俩就寄住在同学家的一间毛坯房里,家徒四壁。”经过商讨,“爱心助学站”决定给林童每月260元的资助款。现在,林童的助学金是每月500元,他的上学费用一直是“爱心助学站”在筹集。于大姐表示:这孩子肯学、上进,考到哪我们供到哪!6年来,林童的资助人有37人。现资助人刘泊江已经是第七任资助者了,在他之前还有六任。“这就像一场接力赛。”于大姐翻着厚厚一摞账本,一个一个地数着。工作量之大,工作之细,其中辛苦可想而知。林童的第一任资助人是“爱心助学站”集体,13人。他们的名字是:刘世和、周向堂、齐海荣、孙嘉宝、王鸿、李英、赵晓春、李浩然、郭冬梅、孙丽丽、陈艺荞、张琼、王彩云。林童起初的受助金是每月260元,由爱心助学站13人均摊,每人每月资助20元。资助时间从2012年1月到6月。第二任资助人是王鸿,每月300元。从2012年7月到2013年8月……于大姐说,“把一个贫困生从初中送入大学并非一帆风顺的,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2016年高考,林童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工大。

杨颖:说起调查的艰辛,她笑着笑着,哭了

  “钱很敏感,我们一分都不会差!”对筹集上来的资助款,“爱心助学站”有着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他们设了4个账本:流水账、累计账、计划账、国家财会正规账。“这些账本由专人负责记账,收款和汇款也有专人跑腿。”整个助学流程中,调查摸底是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资助款是否真正用在了刀刃上,关系到贫困生的“困难度”和困难家庭的“门风、家风”。所谓“门风”,用于大姐的话,就是考察这个贫困家庭“是不是过日子人家”。“在众多的贫困生中还要筛选出更困难的!”杨颖和王晋波负责初查工作,也是调查员中的主力。于大姐她们一年四季一直在路上。把300多个受助学生落实到位,她们要走访上千个贫困家庭。“她们不是在调查中,就是走在调查的路上。”“调查摸底的路好难走啊!”资助者杨颖说,她们都没有私家车,租车又舍不得,就得坐公交车。有时下了车,还得步行。“下去调查所有的支出都是自费,我们不占用资助人一分钱的便宜。”“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调查时都带上面包咸菜矿泉水。有时遇到风天雨天雪天那可就惨透了。”杨颖把她们调查时遭遇的困难、感受的无奈与悲苦讲成了“段子”,还不时伴着哈哈大笑,笑着笑着,眼角竟溢出了泪水……“你不得不掂量着花——面对诸多的困难学生,需要资助的人多资金少,都是很艰难的选择,放弃一双求助的眼睛,就是放弃一个孩子一生的梦想,有时不得不放弃。心痛啊!”“每资助一个孩子,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杨颖感慨,资助款是一份使命、一份担当,是一份信任、一种责任;而答卷则是对资助人的一份回敬,也是受助孩子对资助者的一份报答。

于海琴:“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

  如今,已经上高三的崔仲阁正在全力以赴备考,他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学校传来的消息说,崔仲阁的成绩不错,势头很好,目前在学校的排名是前40名。母亲于海琴东一句西一句向记者表达着她感受到的各种“温暖”,主题只有一个:“这个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她说“等我有条件,我就上《向幸福出发》电视节目,跟大家说说我的幸福和梦想。”随着"爱心助学站"资助的孩子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们的善行感染了好多人,众多的爱心人士找到于大姐“要人”,表达助学的愿望。现在参与助学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从6年前的12个人发展现在,有700多人次加入;从开始资助的5个孩子,到现在累计资助303个孩子,其中,有33个孩子在他们的资助下考上大学。累计资助款数额达到197.676万元。他们当中有公职人员、有个体户,还有在校学生,涉及各行各业。一些企业老板、开发商、甚至机关干部也都加入这个爱心助学圈子。于大姐统计,在这个圈子里,普通工薪阶层占比90%以上。“虽然有钱人占比不大,但是他们的能量大!”一个叫李泽生的爱心人士自2015年开始,每年一次性捐助20万元,连续捐了3年。今年第三次捐助的20万元也已到账。从2014年开始,有一家美容院连续三年每年捐助100个学生,每人300元。服务站将这笔钱设为备用金,专门“捡漏”——资助那些各种原因资助款接续不上的学生。“平时有稳定的‘一对一’资助,还有‘二对一’、‘七对一’、甚至‘三十七对一’……一旦哪个学生断了资助来源,还有‘捡漏’的资助人相助。”于大姐表示很欣慰,愿意资助贫困生的人越来越多,她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目前,“爱心助学站”在鸡西矿区划分了13个片区,每个片区都设一个“片长”,他们要把寻找贫困生的范围继续扩大,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孩子都能圆了上学梦。(作者 崔立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