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2021-11-01 09:42:53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于灵爽责编: 周经韬

  原标题:金色田野千重浪 稻穗飘香秋收忙

  金秋,田野一派丰收景象,秋收现场机械轰鸣,构成了乡村最美的“丰”景。今年富锦市再次喜获丰收,农民的笑脸映衬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人景象。

  作为全国粮食的主产区之一,富锦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抓好现代农业,抓好粮食种植,强化农业技术服务,加强黑土保护,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研究水稻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利用无人机防治病虫害

   藏粮于技 听专家的准没错

  富锦市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首先是优化种植结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安排部署、下乡督导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市镇村三级积极宣传国家稻谷最低收购价、粮食生产者补贴、耕地轮作试点、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结合《富锦市2021年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帮助农民分析比较效益,指导农民选种高附加值作物、选用安全成熟品种。2021年,全市种植水稻165.18万亩、玉米181.82万亩、大豆206.88万亩、其他粮食作物0.57万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面积的95%以上。

  其次是强化农技指导。富锦市把科技培训、对接指导、示范推广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分农事、分农时制定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以科技备春耕为主题,组织市镇两级90余名农技人员,备春耕和田间管理期间经常性深入田间,细致调查播种标准、作物长势和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形成针对性极强的田间管理意见,在富锦市电视台播发《三农指南》栏目20余期,发布《每周农事》《病虫预报》等信息45期,累计解决技术难题33个。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结合当前实际采取网络课堂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活动,建立各类技术服务群46个,共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200余期,培训农民7.6万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5万余份,印发科技明白纸1.5万余张;通过微信群、QQ群、短信、气象大喇叭发布农业信息400余条,技术咨询900余条。

  再次是开展试验示范。本着上档次、创精品、要效益原则,重点推进2个省级和2个市级科技示范园建设,建设34个“互联网+”高标准示范基地。全市共有科技示范户300余人,在基地和科技示范户落实各类试验、示范、推广项目30余项,为新技术推广、新成果转化和技术储备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是落实惠农政策。落实三大作物生产者补贴540万亩、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补贴745.26万斤、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6040.78万元、耕地轮作补贴1780万元、水稻休耕补贴2835万元。积极对上争取农业保险政策,全市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397万亩,有效提高抵御风险能力,通过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效提振农户种粮积极性。

  富锦市大榆树镇景志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吕金鹏说:“现在国家给我们合作社的种植补贴很多,大豆生产者补贴一垧地3700多块钱,我们合作社从2018年开始还有轮作补贴,今年一垧地又给2200多块钱,春天时候又给了一次性补贴,一垧地160多块钱,增加了我们种粮的收益,社员种粮的积极性特别高。同时,技术服务这块更没得说,市推广中心的明秀大姐和镇里的刘鹏主任,定期就到我们这里查田,给我们提供技术服务,专家们给我出主意,告诉我们啥时候该干啥,我们负责干,听专家的,准没错!”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秋收的景象

  藏粮于地  农田都是高标准

  富锦市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抓基础设施环节,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全市中低产田超过300万亩、占市属耕地52%的实际情况,按照“生态保护与稳产高产并重”的原则,进行路井电配套,综合应用配方施肥、绿色植保、轮耕整地等技术,全力推进生态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年来向上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70万亩,松花江富锦段沿岸退化耕地修复治理工程修复耕地22.05万亩。全市现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84.1万亩,在建28.4万亩,全部建成后,高标准农田面积将超过212.5万亩。

  其次是严守质量标准。紧紧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抓生态保护、农田水利、田间配套、农业科技和信息技术“五大工程“。水田通过小池改大池、减少池埂占地面积,旱田通过重新规划建设田间路以及对臭水沟、小池塘、弃耕锅底低洼地等进行填平修复垦耕。

  再次是配套设施提档升级。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核心区建成34个“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通过互联互通的田间物联网,对作物生长环境、气象信息、田间长势、水田控灌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经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中心汇总分析,形成农情预报和技术指导意见,通过手机微信等终端指导全市农业生产,有效解决科技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原来的中低产田建成田成方、土成型、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全市粮食产量稳定提升10%,特别是南部易涝地区,原来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种植低产作物,建成高标准农田后,改种玉米、水稻等高产高效作物,实现了翻番式增产,直接带动了农民群众收入的增加。

  富锦市东北水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告诉记者:“以前这块地,那是涝洼塘子,十分荒芜,水排不出去,机车进地作业难,收完的粮食拉出去都费劲,生产效率始终上不来,那时候心里真着急,没人乐意来种植,种了肯定赔钱,现在好了,自从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因此诞生了这个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改了大格田、建了排水沟、修了生产路,水能排出去了、粮能拉出来了,粮食产量那真是今非昔比了!”

  刘春指着田间的设备介绍说:“那个是杀虫灯,主要用于害虫的杀灭,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那个是摄像头,没事在手机上,也能实时看到田间长势情况;那个是智能灌溉闸门,坐屋里就能控制沟渠上下水。现在我们应用的绿色种植技术,不仅节约化肥农药,还能稳定住粮食产量,这就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好处。”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保护黑土耕地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富锦市强化技术引领,在黑土保护上提质赋能,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切实推动黑土地可持续利用。

  首先是建立责任体系,构建运行机制。成立由农业、发改、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黑土耕地保护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市镇村三级推进工作机制,探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补助、贷款贴息、基金以及先建后补等方式,撬动政策性金融资本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黑土耕地保护的多元化服务运行机制,确保黑土耕地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其次是强化技术体系,因地制宜实施。在省级黑土地保护利用专家组首席专家韩晓增的亲自指导下,针对土壤粘糗、通透性差等突出问题,总结出黑土耕地保护新模式,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和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示范区技术方案,按照“增、保、控、养”的技术路线,形成具有富锦特色的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针对土壤黏重的中厚层黑土、草甸土类型旱耕地,采用秸秆全量翻埋与耕层扩容融为一体解决。

  再次是开展轮耕制度,恢复耕地地力。推行实施以“一翻两免”为核心的秸秆翻埋、碎混、覆盖还田措施,充分发挥大型农机具作用,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推进种植业结构科学调整,建立米-米-豆、米-豆等轮作制,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恢复和提升地力。

  然后是推进农业“三减”,实现绿色有机。把实施“三减”工程作为保护、恢复、提升地力有效抓手,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生物肥为主的新型肥料,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等绿色防控技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2021年全市施用有机肥62.34万吨,化肥施用(折纯)同比减量5.2%,农药使用总量同比减少5.72%。

  最后是强化示范作用,创建知名品牌。通过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示范作用,全市共建立黑土保护示范点13个,分布在向阳川镇后山村、大榆树镇健康村、上街基镇宋店村等村屯,通过项目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让农民切身体会到黑土地保护的好处,主动开展还田作业、施用有机肥等保护措施,为全面实施黑土地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试点实施,提升了耕地质量,土壤物理结构明显改善,旱田耕层平均厚度达到30厘米,水田耕层平均厚度20厘米左右,土壤有机质的大幅提升、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有效改善了农作物品质。涌现出了“裕锦山”牌鸭稻香米、“乔楚农场”鱼鸭鲜米、“后山清泉”富硒米等品牌有机米。

  锦山镇同军谷物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秦同军说:“我们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从2018年开始,连续实施三年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项目直接负责我们基地的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又指导我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绿色植保防控技术,这些技术措施,直接减少了我们合作社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耕地质量在提升。现在我们合作社仅除草时施用残留期短的农药,其余防病虫的全都是生物农药,产出的大米得到绿色食品认证,有了绿色生态有机的招牌,我们的特色大米能卖到12元一斤,去年的纯收入就达到400多万元。”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秸秆还田

  综合利用秸秆 优化生态环境

  富锦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秸秆综合利用有关决策部署,坚持疏堵结合原则,突出“一主两辅”(还田利用为主,肥料化、饲料化利用为辅),采取扎实有效工作措施,提高综合利用率、还田利用率,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首先是提高民众认识。结合生态环境部门印发的《禁烧秸秆告知书》,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制作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专题片,运用“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在乡村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农民逐渐从以前的“不想还田、不敢还田”转变为“我想还田、我愿还田”,在全市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其次是加强技术指导。邀请省市专家,就水稻和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技术模式、优点等,为全市100余名农业技术人员作专题辅导,有效提高农技人员的知识储备。全市举办多种形式的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班21期次、现场会5期次。建立秸秆全量还田示范田30余块,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等方式,确保农民对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的充分掌握和到位应用。同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成员会同各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秸秆离还田作业,保证离还田作业效果。

  最后是深化综合利用。2021年,全市新购置秸秆相关机械2000余台套以上,为秸秆规模还田利用奠定了基础。全市秸秆利用和加工转化的主体数达到14个,其中燃料化利用企业2个、饲料化利用企业2个、肥料化利用企业1个、秸秆加工颗粒企业9个,全市秸秆离田转化利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向阳川镇后山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中友告诉记者:“早些年收完粮,秸秆处理是个难题,打包耽误我们秋整地,烧吧政府还不让,每年都为这个事犯愁;这两年好了,国家大力支持秸秆还田,我们农民买新车和农具,敞口补贴,也不用摇号了,把水稻秸秆翻到地里,一垧地还给三百多块钱补贴,把我们秋整地的钱都省了,秸秆还田了,还能保护黑土地,毕竟秸秆是地里长出来的,扣地里总比拉出去和焚烧强。”

高标准农田获丰收 转型发展底气足

现代化农机

  借助托管模式 增加农户收益

  富锦市把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引导农民借助托管模式,与第三方开展托管合作,按照群众自愿、承包关系不变、土地性质不变的原则,引导农户等经营主体将农业生产中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经营,实现农业优质资源共享,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引擎注入新的动力。

  首先是入户走访,问需于民。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组织多次入户调研工作,详细了解农户耕地面积、种植意向、配套作业农机、农业生产资金以及农业生产技术上的薄弱环节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亟需帮助的环节等情况,为设计对应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项目埋下伏笔。

  其次是编制方案,科学指导。研究制定了《关于富锦市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实施意见》,在耕、种、管、收四个环节上制定相应的操作流程,特别是在农资采购、机械作业、资金监管等重要节点上,先后下发了《关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生产资料采购的指导意见》等相关的指导意见、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规避风险、有章可循。

  再次是舆论宣传,深入动员。制作了动漫宣传片,在富锦融媒体中心循环播放;先后举办线上、线下集中培训班14期,培训1700余人次;编制58页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操作手册,便于镇、村操作;印发宣传单及托管工作流程图20000张,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300余条。

  然后是制定价格,按劳收费。与托管服务组织多次商讨,结合市场实际和群众需求,制定了玉米、大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指导价格(试行),服务组织根据农户订购的服务项目进行收费。以玉米为例,翻地34元/亩、耙地12元/亩、起垄7元/亩、喷药3.2元/亩、玉米播种15元/亩、玉米籽粒收获46.6元/亩。

  最后是强化指导,规范管理。为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落到实处,抽调农经站、农机、农技等相关单位21名骨干力量,分组深入镇、村指导托管服务组织与农户签订托管合同;监督托管服务组织收费后存入专用账户,委托第三方监管平台监管等工作,确保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有序、迅速、安全开展。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84个组织参与土地托管,其中有45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参加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落实托管面积59.45万亩。

  二龙山镇新隆村村民江雨告诉记者:“我家有450亩耕地,今年全都交给我们村的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来种植,春天一亩地上交托管费用320元,从种到收我啥都不用管了,从农资采购到大机械化作业、田间管理都没得说,庄稼比其他农户种得是好,而且比之前自己种一亩地还能多挣150多块钱,我决定明年还把我的地交给他们来种。”

  二龙山镇新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孙海良介绍说:“今年我们村民积极参加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托管户共48户7656亩。同比去年增加了16户,2150亩地。玉米每垧地平均产量达到了9吨左右,每垧地净收益达到8000元左右,老百姓看到托管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小农户纷纷表示,要把土地托管给我们,预计明年我们村儿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托管的土地增加到20%以上。”(田洋 陈雪婷  记者 刘亿服 刘大泳  摄)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