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平房区聚焦企业需求打造营商好环境

2019-10-17 08:59:24|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丹丹|责编:赵滢溪

  原标题:平房聚焦企业需求打造营商好环境

哈尔滨市平房区聚焦企业需求打造营商好环境

平房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办理业务。记者 韩丽平 摄

  哈尔滨市平房区作为一个因企而生的城区,设立伊始就自带为企业服务的基因。多年来,平房区委区政府一直把为企业服务好作为城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从减税降费等让企业收到立竿见影的政策扶持入手,更注重对企业的创新服务。

  从企业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企业最迫切的需要做起,平房区通过实施服务项目三级秘书、项目星级管理等利企举措,以区级领导作为首席秘书,包保重点企业和项目,坚持常态沟通、高位协调,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广开言路建立新型政企关系

  为企业服务要服务到点上,只有第一时间知道企业的需求,政府的服务才能有的放矢。为此,平房区广开言路,聘请了26名涵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机关干部、媒体记者的营商环境建设特约监督员队伍,为畅通企业诉求渠道、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同时,平房区从产业实际出发,以挖存量、寻增量、谋合作为突破口,创新“早餐会”的形式开启头脑风暴,为产业发展把脉献策,按产业融合先融思想的思路,探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推动建设新型政企关系,进一步推动区内产业链、产联链间企业抱团式、互动式、集群化发展。

  此外,平房区还开发了一款便于企业求助和投诉的线上服务平台——“哈南企业”诉求受理处理平台。企业通过这个平台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移动端填写诉求工单,实时查看处理进度、互动交流和反馈结果。企业对办理结果是否满意,会通过评价来体现,也倒逼相关单位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服务,提高办事效率。

  优化流程企业办事“最多跑一次”

  为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现企业商事登记“最多跑一次”,加快推进全程电子化进程,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近日,平房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与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行签署了“政银协作延伸服务”合作协议。

  据了解,“政银合作”是把企业登记业务和银行金融服务有机对接,打造市场监督部门与金融机构服务的“星级模式”,通过“数据网上行”,让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能够有效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突出问题、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也使市场监督部门“绿色通道”进一步延伸。该服务借助银行机构网点多、渠道广、服务优的优势,将银行网点培养发展为创业开业登记的延伸窗口,为投资者提供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同时,银行网点安排专人,为客户提供企业名称申报、企业登记申请、企业登记信息录入,打印营业执照等全流程保姆式服务,推动实现企业登记“随时办、就近办、马上办”服务目标。

  同时,平房区还力推“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企业少跑腿。依托哈尔滨市“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平台,平房区内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做到“单点登录、一口办理”,“分类引导、一网通办”。推行“一次办”,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少跑腿”为目标,充分发挥线下实体大厅和网上审批大厅双线融合,通过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窗口充分授权、落实现场审批,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

  勇于担当创新破解涉企难题

  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可谓贯穿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融资难、融资贵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平房区作为工业大区,区内企业众多,针对企业集中存在的融资难等资金“梗阻”问题,平房区通过赴深圳、湖南、徐州等发达地区取经,结合本地实际一次次地创新突破,令区域企业重现生机活力。

  企业贷款不能用机器设备,只能用厂房,办不了产权证,一些企业就要抬钱运营,过重的成本负担让企业倍感疲惫。2018年以前,由于工业厂房验收流程中存在的自相矛盾的验收条件,让哈经开区、平房区的二三百户企业遭遇盖好了厂房却多年拿不到产权证的困扰。通过到发达地区取经,经过请示省市建设部门,平房区在审批中取消了环评证明,并主动找企业,上门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如今,哈轻塑胶等二三百家企业都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厂房产权证,企业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同时,平房区还率先在全市破解了工业地产不可分割销售的瓶颈。按照工业用地出让、使用政策规定,工业用地上的产业用房只能按整栋的方式办理一个房产证,使用者不能进行产权分割,在这种传统制度约束下,众多工业用地上的产权房只能出让使用权或租给其他企业。最终通过学习复制“深圳经验”,平房区加紧制定了支持工业地产分割出售的相关政策,该做法不仅得到省市相关部门支持,还在全市迅速铺开。

  此外,平房区还推行“容缺受理”审批改革,在投资类工业建设项目领域开展“标准地+承诺制”“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改革。通过改革,使社会投资类工业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压缩在20个工作日以内。(于晓明 记者 韩丽平 薛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