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文化提升工程夯实文化软实力

2017-12-22 16:59:06|来源:黑龙江日报|编辑:吕岩|责编:刘征宇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着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水平。积极开展“市民文化节”、“农民艺术节”、“结对子种文化”等文化品牌活动。积极推进基层文化设施硬件建设,实施“百村百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计划。加强“三馆”建设,重点建设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加快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完善社区图书分馆管理机制;实施推广“免单·即借”活动,提升为读者服务的能力;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系列活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推动农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实现图书分馆与农家书屋融合共享;全面推进“书香哈尔滨”建设。持续实施“2131”万场电影进千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提升流动电影服务效能。统筹实施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不断探索文化惠民新机制,提高群众满意度。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打造“文化惠民暖冬行”等文化惠民品牌,不断满足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积极扶持优秀民间文化团队,全面探索以民生需求为出发点的“菜单式”和“订单式”的文化服务工作模式。

  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

  充分利用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这个载体和机遇,着眼于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平台对接、园区建设、龙头打造、环境优化等手段有效拉动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一核辐射、新区引领,三区联动,两翼齐飞”的空间布局,注重文化与科技、文化与创意、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的四大融合发展,力争到2020年底,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9%。重点打造哈尔滨松花江特色文化产业园,使之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试验园区,培育13个重点园区、12个重点项目和12家骨干企业,努力提升文化产业市场化水平。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开展“中国梦”等题材主题创作,重点打造具有哈尔滨旅游文化时尚特色的艺术作品,繁荣演出市场,活跃文艺舞台,提高艺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哈夏”音乐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大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做好音乐剧《情动哈尔滨》剧本修改工作,力争2018年搬上舞台。组织哈尔滨市作曲家与俄罗斯作曲家合作推出交响乐随想曲《两地书》。

  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

  树立法治思维,创新工作理念,坚持以保护为基础、以利用为目的,实现文物保护和利用一体化。积极推进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陆续启动731陈列馆13处旧址文物保护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建立互联网+文物监管新模式,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逐步实现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的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监管。积极构建文物保护工作“零成本监督、零延迟处理、零借口改进、零容忍问责”的监管责任体系。以“中东铁路印象馆”的建成开放为样板和牵动,创造性地开展文物合理利用,有效整合文物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线路,促进形成文化、旅游、体育、休闲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按照“国字引领、特色固本、依法强基,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红色风·暖冰城”哈尔滨市民间剪纸艺术获奖作品展、“中韩剪纸、纸偶作品交流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系列节庆活动,扩大哈尔滨市非遗保护项目的影响力。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方正剪纸、五常东北大鼓、龙江皮影戏、麦秸工艺等六项国家级项目,引领哈尔滨市的161个非遗项目健康传承与发展。巩固“老汤精配方”、秋林大列巴、哈尔滨红肠、老鼎丰中式糕点、哈尔滨冰灯冰雕等非遗特色项目,组织参与国内、国际间的非遗展示活动,打造地域文化非遗知名品牌。深入开展国家、省级、市级三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评审认定工作。抓好非遗进校院、进社区、进农村百项工程建设,全面展示哈尔滨市的非遗成果,彰显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强化文化城市的品牌营销

  继续推进哈尔滨交响乐团深化改革,在人才引进、市场营销上下功夫,打造优秀职业交响乐团,发挥哈尔滨交响乐团在“音乐之城”建设中金名片的作用。对哈尔滨大剧院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委托运营,着力将其打造为国内一流的剧院。继续高水平地办好文化品牌节庆活动,重点办好“哈夏”音乐会、勋菲尔德弦乐比赛和哈尔滨(国际)音乐比赛,提高专业化水平,扩大群众参与度,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哈尔滨音乐之城”博物馆建设,树立“音乐之城”的新形象。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