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龙江这一年 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调结构、优供给、挖潜力、稳增长,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举全省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稳中向好、韧性持续增强,这是对我省今年农业发展情况的生动概括。省农业农村厅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达4.4%,高于上年同期。一产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达13207元,增速5.2%,高于全省GDP增速。
坚持不懈狠抓粮食生产
从春播时的机器轰鸣,到秋收时的金浪翻滚,从实验室的育种攻坚,到餐桌上的优品盛宴,现代化大农业的奋进曲持续奏响在龙江大地。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我省坚持把多种粮、种好粮作为首要担当,深入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高标准备耕春耕、高质量生产夏管、高效率服务指导、全过程防灾减灾,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小户大户联动,扎实推进主要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作物实播面积超国家下达任务。目前,全省秋收生产已结束,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粮食总产量有望再创新高。
此外,我省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整治攻坚战,“三位一体”推进、“查改治”联动,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投资234亿元、投资完成率85.8%。全省落实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面积1亿亩,落实耕地轮作试点面积2772.6万亩,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夯实。
统筹推进“四个农业”
时下的黑龙江,从松嫩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到三江平原的智慧农场,科技赋能提质、绿色打底增效、质量筑牢根基、品牌引领增值的喜人图景随处可见。
做强科技农业。我省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推广体系41个,21个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农村地区新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36万台,累计报废老旧农机7843台。
做大绿色农业。我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达到10013.9万亩,持续领跑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指数81.14,居全国第二。
做精质量农业。我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入网主体4000家以上,追溯面积超5000万亩,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做优品牌农业。前三季度,“黑土优品”销售额实现77.8亿元、签约额127亿元。“更优、更绿、更香、更安全”的品牌认知深入人心。定制农业主体数量达到310家,种植定制基地面积达到138.7万亩。
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实践地
黑土粮仓的五谷丰登、林海深处的山珍百味、广袤河湖的鱼虾满舱、设施大棚的四季常青……我省统筹发展现代畜牧业、冷水渔业、设施农业,多元化食物供给保障能力有效提升。
组织实施基础母牛扩群提质、生鲜乳收购补贴、“鹅十条”等10余项扶持政策,积极推进奶牛、肉牛纾困,深挖高值品种发展潜力,全省生猪出栏1839.7万头,同比增长4.88%;肉蛋奶产量636.92万吨。
持续推进冷水渔业振兴行动,优化渔业生产和产业布局,前三季度,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1.1万吨,同比增长10.7%。小龙虾产量2553.6吨,同比增长426%。着力推进蔬菜(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677万吨,同比增加5.58%,设施农业播种面积42.7万亩,同比增长11%。中药材产业稳步发展,刺五加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同比增长15.4%,居全国第一。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中国饭碗”既要装满,又要装优。我省围绕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持续推进新一轮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组织召开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全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新落地项目684个,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94家和476家,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236家,实现营收2573.3亿元,实现利润92.5亿元。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96家和445家。
此外,方正县、兰西县、嫩江市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兰西县红星乡等6个乡镇获批农业产业强镇,玉米获批特色产业集群。目前,全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和产业集群已分别达到17个、83个和8个。
岁聿云暮,粮安可期。黑土地上的耕耘与收获,早已将“国之大者”的责任与担当,深深镌刻进黑龙江的发展脉络。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黑龙江省将用年年丰收的坚实答卷,持续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龙江力量。(记者 梁金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