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工人硬核发力 助推龙江再创辉煌 省总工会“牢记回信嘱托 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综述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一重产业工人代表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
9月16日至21日,黑龙江省总工会组织“牢记回信嘱托 锻造产业铁军”全国网络媒体龙江行活动,邀请20余家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走进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企业一线,深入生产车间,走入创新工作室,对话劳模工匠,聆听他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创新创造的故事,领略龙江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见证老工业基地取得的辉煌成就。工会搭台筑基、企业践诺创新、工人奋进担当,龙江大地上,各方正同心合力谱写一曲产业振兴的“交响”。
工会搭台:赋能清单铺就成长“快车道”
全省130家省、市级工匠学院,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4.6万人次;6230场劳动和技能竞赛,覆盖178.6万人次职工;建成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566家,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09个。媒体座谈会上,省总工会的“赋能清单”引人瞩目。
产业工人的蜕变,离不开政策的“导航”与平台的“托举”。省总工会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引,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服务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抓手”,锚定“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开展定向培育,用足政策为产业工人成长搭好平台。
制度破题,出台《龙江工匠学院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搭建“省级示范、市级覆盖、企业落地”的培育网络,中国一重专项培训班成为“技能摇篮”;创新激励,选树1000项职工“五小”创新成果,首次举办全省职工“五小”创新竞赛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上线黑龙江省职工创新创效平台,补助30个重点项目,在省科技奖中首设产业工人技术创新组,大庆油田刘丽工作室实现“研产用”闭环年创效1.2亿元;权益保障,推动“技能等级与薪酬、职称直接挂钩”,切实让工人“学有回报、干有奔头”。
中车齐车公司黑龙江省轨道交通装备工匠学院的实训焊间里,蓝色火焰在钢板上跃动,正是对省总工会“让平台跟着需求走、服务围着工人转”要求的生动诠释:19个标准焊间、66台套与生产同步的实训设备,实现“实操即实战”;以全国劳模王海为代表的34名师资团队,带着一线经验登上讲台,“师带徒”传统与“理论+线上”现代模式结合,年培训超千人次、考试合格率达98%。“高精尖缺”人才培育与生产需求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推动了轨道交通装备技术的持续升级。
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联动,省总工会构建起“培育+赋能+保障”的全链条支撑体系,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输送“技能尖兵”。
企业践诺:硬核突破锻造核心竞争力
从轨道交通到能源开采,从汽车制造到装备研发,龙江各领域重点企业以“答卷人”的姿态,将总书记的嘱托转化为培育人才、突破技术的具体实践,走出了一条条“企业发展与工人成长同频共振”的特色路径。
“620℃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世界首条龙腾新能3800mm中厚板生产线投产,‘华龙一号首堆工程’斩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中国一重一年来交出的‘创新答卷’。”企业展厅内,技术负责人的介绍掷地有声。作为总书记重要回信发生地,中国一重正以“国之重器”的担当,紧扣“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目标,不仅突破12项“卡脖子”技术、推动近20项重大技改项目落地、落实超30亿元规划投资,以实打实的成果彰显振兴实效,更以龙江一、二期风电项目提前并网,为绿色振兴树起“央地合作样板”。
中车齐车的“智能突围”同样震撼:自主研发的车轴“双U线”生产线,实现“一键切换”10余国技术标准,减员25%、效率提升30%、一次交检率99.5%以上——这条“国内首创”生产线,不仅是装备制造的技术飞跃,更标志着龙江产业工人从“传统操作工”向“智能驾驭者”的能力升级。齐齐哈尔市更是以中车齐车为标杆,设立10亿元产业升级基金、联合高校组建攻关团队,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东轻为航天工程筑牢“关键材料保障”,大庆沃尔沃则以累计40万整车产量、远销80多国彰显“全球品质”……在龙江,企业始终秉持“创新为要、实干为基”,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坐标,在产业升级浪潮中勇当先锋,成功将老工业基地的“制造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工人奋进:振兴征程中“站C位、当主角”
无论是大庆沃尔沃全国劳模刘洪强自主开发525A项目冲压车间自动化传输系统搭建年节约成本40万元,还是东轻技术团队为航天工程定制“国产铝合金材料”,亦或是大庆油田刘丽编写50套教程惠及40万产业工人,龙江产业工人始终以“毫厘必争的精度、攻坚克难的韧劲”,将总书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的嘱托,刻进每一件产品、每一次突破。
可以说,刘洪强奋斗的12年,正是龙江产业工人逐梦振兴的缩影。从一名普通维修工,在企业工会培训体系中一路成长为技术领军者,他说,“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一样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样能凭技能赢得尊重。”他不仅是产改的“受益者”,更带着徒弟攻克技术瓶颈,让技能经验“裂变式”传承。在他身边,越来越多的工人像他一样,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共同勾勒出“群星璀璨”的工匠图景。
这背后,是“工人价值”的时代跃升。在中国一重,12级技能晋升通道让“技高者不仅多得,更能多为”;在中车齐车,智能生产线操作工成长为“设备优化师”,实现从“操作者”到“创新者”的蜕变;在东轻,设立技能人才“八级”职业晋升通道,实施“五级师”评聘,“别小瞧了贾春成首席技师的名头,他的薪酬是和公司领导副职薪酬同级标准的”,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荣旺告诉记者。
正如省总工会一位负责人所言:“一年来,我们不仅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落地生根,更让产业工人成为振兴征程中‘站C位、当主角’的硬核力量。”岗位有标准、晋升有台阶、政治有影响、地位有提高,龙江已然构建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格局。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龙江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媒体行见证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企业的转型、一位位工匠的成长,更是龙江践行重要回信精神,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抓手,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注入的澎湃动能。(记者 王彦)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