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科技总师”激活创新共同体
2025-07-11 10:33:04来源: 黑龙江日报编辑: 甄镜媛责编:

  盛夏时节,一份凝聚龙江希望的名单点燃了黑土地的创新激情——全省首批400名“科技总师”将奔赴13个地市的400家企业,成为我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落子。这并非简单的人才流动,而是一场由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国资委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指导思想的有效落实。

  当高校院所的智慧深度融入产业的脉动,当实验室的星光点亮车间的机床,一条以制度创新破解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龙江路径正清晰呈现。

  制度破题:构筑人才流动新生态,打通创新“主动脉”

  长期以来,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25年1月,《黑龙江省“科技总师”选派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政策直击两大痛点:中小企业“求才若渴却找不到、引不来、养不起”,高校院所“成果丰硕却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一处一级主任科员王正铎阐释其中的核心逻辑:“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我们通过柔性人才引进的机制创新,让科研人才带着技术成果‘沉下去’,把产业难题‘带上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把科技产业的供求对接问题解决掉。”

  制度创新剑指堵点。精准选聘——遴选硕士或副高以上专业人才,优先派驻到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企业,让高端智力直达产业前沿;需求导航——开发“AI对接系统”,以企业真实技术瓶颈为导向,实现科研团队智能匹配,落实“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激励破冰——为鼓励“科技总师”针对企业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配套省自然科学基金校(院)企专题项目,并将服务实效纳入考核,与总师的职称晋升、科技计划挂钩,调动了科研人员参与企业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科技总师’制度是落实省委省政府‘科技成果产业化突破年’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龙江实践。”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省工研院)院长付强认为:“这一举措不只是简单提供技术服务,而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创新生态的系统工程——它将打破传统体制机制的藩篱,让人才这一核心创新要素真正流动起来。”

  制度破冰激荡人才活水。首批400名“科技总师”,平均年龄43岁,其中有一半以上将奔赴哈尔滨之外的龙江企业。他们从哈工大、哈工程、省科学院、省农科院等19所高校及10家院所出发,将创新火种播撒至大兴安岭、漠河等13个地市,让曾经“遥不可及”的科研资源,成为偏远地区可感可及的发展动能。

  举措创新:AI搭台+技术经理人,织就产学研“同心结”

  制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让征集来的465项企业需求与最匹配的科研人才“千里姻缘一线牵”?AI平台和省工研院培养的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成为这场精准匹配的“核心枢纽”。

  2022年底由省科技厅开始搭建,至2025年5月升级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AI对接平台”,汇聚6大数据库、整合9大功能,成为匹配工作的“超级大脑”。其搭载的开源专利大模型和成果推荐大模型,大大提高了匹配的效率和准确率,短短数月即为400家企业锁定“意中人”。

  AI划定范围奠定了供求匹配的良好基础,但面对企业需求表述模糊、技术路径复杂的情况,省工研院32名技术经理人在“精准匹配”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首先是需求“解码器”:长期深入十三市(地),理解技术、理解企业,将企业笼统的“痛点”描述转化为精准技术课题。“帮企业把问题‘讲清楚’,让老师能‘听明白’,这是供求精准对接的第一步。”技术经理人秦迪说。

  他们还是精准“链接者”:在AI初筛后,需要综合研判技术适配度与专家意愿,通过对接会、实地走访促成深度互信。“半年反复沟通,要避免简单的‘拉郎配’。”技术经理人程璐感慨。

  他们也是全程“护航员”:从需求挖掘到组织“面对面”考察,再到后续跟踪,提供全过程全链条服务——这正是省工研院多年积累形成的平台化能力。

  这支“理解科技、熟悉产业、专业服务”的队伍,成为400对“良缘”成功缔结的重要保障,更彰显了我省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的深层次创新:以专业化服务拉近供需距离,让产学研对接从“可能”走向“可靠”。

  生态优化:构建共同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谱“融合曲”

  “科技总师”的“就位”,如同为数百家企业装上强力“创新引擎”,以人才链的深入切入,点燃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燎原之火,更在龙江大地催生出“科技—产业—人才”正向循环的创新共同体。

  在双鸭山宝山区,双鸭山市双兴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永华紧握“科技总师”费磊的手说:“您的到来就是场‘及时雨’!”这家苦于技术支撑不足的老牌科技型企业,在费磊团队两赴车间调试设备、规划自动化生产线后,迎来产业优化的曙光。

  在齐齐哈尔龙沙区,齐齐哈尔禹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视觉识别精度不足和自动化控制稳定性差等技术瓶颈,精准链接至齐齐哈尔大学张剑飞团队。地理相邻催生“工程师上午提需求,下午收方案”的高效率产出,实现了样机研发提前完成。“张教授的技术方案让我们眼前一亮!”在公司总经理唐二会发出赞叹的背后,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产业升级”的本地产业链生态加速成型的生动写照。

  在伊春市大箐山县,面对黑龙江翠花蔬菜集团腌渍有限责任公司的品质波动难题,省农科院食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肖晖团队运用食品生物技术,攻关富硒工艺与风味调控,推动传统工艺迈向标准化,助力龙江味道叩响高端市场。

  ……

  “科技总师”政策实施,让广大中小企业真切感受到一个重大的改变正在发生:在此之前,和重点高校高端人才的合作,感觉有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科技总师”政策搭建了开放便捷的合作平台,与高校高端人才的精准合作变得容易,感觉“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这一举措提振了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其价值不只是解决了单一技术难题,而且正在培育‘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土壤。”省工研院技术经理人对“科技总师”实施带来的更广泛和更深层变化有切身感受。

  科研人员在担任“科技总师”后也迎来多重收获。对此,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费磊感受深刻:车间实践让研究成果找到落地场景,以市场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省基金项目支持为职业发展赋能;“科技总师”制度平台带来对接企业的机遇。“曾经的信息孤岛被打破。”费磊说,“现在技术有出口、需求有方案,是真正的共生共贏。”

  “为确保‘创新共同体’持续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推进跟踪问效,构建长效保障机制。”王正铎说,要让企业作为评价主体,考核总师解决真问题、服务真需求的效果,形成长效合作关系。

  从制度破冰的顶层设计,到AI赋能、技术经理人的精准对接,再到双向奔赴激发的融合生态,首批400名“科技总师”,如同400颗火种,撒向龙江的产业沃野。他们点燃的不仅是企业技术升级的星火,更是龙江以创新驱动全面振兴的坚定信心。这一政策的实施,正推动着政府管理部门、高校院所教师、广大科技型企业构建资源共享、体系共建、任务共担、目标共赢的创新共同体。(记者 薛婧)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