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新年过后第一天上班,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的30余位专家齐聚线上,共同分析黑土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围绕任务目标开展协同攻关,打造黑土保护“龙江模式”2.0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保护黑土地,不断升级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推进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夯实黑龙江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压舱石”和“稳压器”作用,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了来自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省农科院、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等19家单位、30余位专家,共同成立了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简称黑土体系)。这也是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专家体系。
黑土体系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韩晓增介绍,“体系要以国家项目带动全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联合创新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源的纵向沟通和横向协作,强化黑土地保护利用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最终建立一支在国际上有影响、在国内具有领军作用、在全省可支撑黑土地保护利用的科技人才队伍。”
韩晓增介绍,“龙江模式”2.0版将黑土地保护利用的问题聚焦到黑土层保护与粮食产能提升,一是提高土壤培肥物质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效率,二是更加注重通过玉米大豆轮作提高土壤健康,生产出更加优质的绿色农产品。
据介绍,“龙江模式”2.0版技术研发与模式构建,将主要围绕目前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方面面临的5个问题展开,其中包括中厚层黑土保护、浅薄黑土培育、障碍性土壤改良、坡耕地固土保水增肥和西部风沙干旱区保护性耕作。专家们将区域作物种植模式、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和组装,在综合技术示范园开展技术应用效果验证,开展技术的优化和集成,形成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在综合技术示范园区及所在县(市、区、农场)开展示范,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样板,为东北黑土区黑土保护利用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比如在中厚层黑土分布区,重点开展以秸秆和有机肥深层补给为核心,配套玉米—大豆轮作的中厚黑土层保育技术研发;在薄层黑土分布区和坡耕地区域,重点研究秸秆条耕条盖、土壤蓄水保墒、有机物料还田培肥等技术;在白浆土和盐碱土分布区,重点筛选、优化土壤障碍消减的耕作机械和产品,研究白浆层障碍消减、盐碱土降盐除障、土壤快速改良培肥等技术。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作物种植结构进行技术叠加,分区域建立黑土耕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
据介绍,黑土地保护“龙江模式”2.0版的另一大亮点,就是依托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建立的监测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省农科院的长期定位试验建立黑土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平台,研发黑土耕地质量监测技术、编制技术规程,基于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建立黑土保护利用大数据平台。(记者 周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