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龙江    |     直观中国     |     高端访谈    |     原创     |     名企品牌     |     龙游天下      |     舆情智库
智库专家谈振兴:精深加工产业链 亮出大豆“金名片”
2021-09-20 14:37:11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刘才星责编:赵滢溪

视频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黑龙江省是中国优质大豆的主产区,也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和供给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中国首位。9月9日,“中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碑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落成,对我国食用大豆安全、种业安全、种业与世界接轨具有深远重要意义。黑龙江省作为国内大豆主产区,如何深入挖掘大豆生产、加工潜力,为龙江振兴发展提供“豆”志?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梁謇表示,黑龙江的大豆量大品优、绿色安全,未来需要增加科技支撑、延长产业链,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智库专家谈振兴:精深加工产业链 亮出大豆“金名片”_fororder_7cb6d52711ffff36f78664f1f386132

黑龙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梁謇对大豆产业发展情况发表意见 供图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打造大豆“金名片” 龙江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把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大豆是重点打造6个千亿级优势产业之一。梁謇认为,发展大豆加工业黑龙江省优势明显。

  梁謇表示,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生产的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绿色安全,蛋白质和保健成分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原料供给优势明显。

  黑龙江省内拥有东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一批在大豆加工领域具有较强研究实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还在黑河建立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黑河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对大豆精深加工技术进行研发与推广,为大豆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梁謇表示,黑龙江省具备较好的大豆加工产业基础。近年来,黑河、齐齐哈尔等多个地市先后建设了大豆蛋白粉、大豆冰激凌、大豆意大利面条等17个大豆食品类加工产业项目,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成长性较好的大豆食品类企业。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3亿元,实际加工量达到127万吨。

  打造大豆“金名片” 需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黑龙江省大豆年均产量600余万吨,工业起步较早,但大豆产业利润低、产品相对单一等难题亟待破解。

  梁謇表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方向和产品结构亟待调整优化。省内大豆加工企业仍以油脂加工为主,大豆食品加工比重较小。有关统计显示,2020年黑龙江省大豆油脂加工和食品加工的原料消耗量之比为3.7:1,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3:1。从产品结构看,黑龙江省大豆产业主要产品仍为大豆油、豆粕,与进口大豆加工产品结构趋同。黑龙江省地产大豆安全、绿色、蛋白质保健成分含量高的原料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在食用油脂领域低价恶性竞争当中,难以抵御国外低价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冲击。

  资料显示,国外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产品达150多种,产品增值约8-10倍,而黑龙江省仅能生产20余种大豆制品,产品增值约1.5倍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国外,而且低于全国2.3倍的平均水平。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呈现小而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多在5万吨以下,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科技研发和产品开发实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打造大豆“金名片” 脚步从未停歇

  如何促进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梁謇表示要从三方面发力。

  优化大豆制品结构。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盛产绿色、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的原料优势,以大豆食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全粉类、发酵类和非发酵类大豆食品;浓缩蛋白、分离蛋白、组织蛋白、改性大豆蛋白、活性蛋白粉、大豆肽粉等新兴食品基料。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战略性大豆加工企业引进力度,积极对接全国大豆加工行业50强企业以及国外知名大豆加工企业,采取新建、嫁接、改造等方式加以引入。同时,注重培育本地特色加工企业,支持其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结成产业联盟,或对小、散、弱企业进行兼并、联合和重组形成企业集团。

  发展外向型大豆产业经济。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高起点精准招商和产业项目合资合作,推动黑龙江省大豆产业与国际市场加快接轨。鼓励龙江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品牌大豆制品“走出去”,壮大外向型大豆产业经济。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