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黑龙江频道消息(于灵爽):依兰博物馆里有一部绣迹斑驳的缝纫机,这是丹清河林场工人在依兰县四块石山上的密林中发现的。多年后,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再次在依兰县看到这部缝纫机时,曾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当年在被服厂用过的缝纫机!”
陈列在依兰博物馆中的缝纫机 摄影 吕岩
一部缝纫机会被藏在密林中,它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4月14日,“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小分队来到四块石抗日联军遗址实地采访,寻找答案。
1935年,抗联第三、六军决定以四块石为基地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在此建立被服厂,厂房为木克楞。被服厂最多时有30人,李在德、李桂兰、李敏、夏嫂(夏云杰爱人)、夏志清(夏云杰的女儿)、金伯文(李兆麟的爱人)都曾在此工作过。被服厂有两台手摇式缝纫机,主要用来缝制军装、子弹袋、军旗等物品。当时物资非常紧张,没有染料,大家就地取材,用柞树皮煮水当染料,将白布染成黄色,缝制军装。尽管颜色深浅不一,但战士们都非常喜欢。
1937年冬,因战斗中下来大批伤员,被服厂被临时改为后方医院,由裴成春担任负责人。然而,这个后方基地不久就遭遇了一次劫难。据依兰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廖怀志介绍,1938年,由于通讯员赵老七叛变,日军攻上山来,烧毁了后方医院。裴成春一边指挥大家与日军顽强作战,一边安排战士们将伤员转移到附近的山洞里。同时,为躲避日军的搜查,战士们用绳子将缝纫机绑在了树上,成功地保住了被服厂的宝贵资产。
原依兰县党史县志办公室主任刘德勇指着山顶附近的一处山洞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当时裴成春安置伤员的地方,当时有二十多名伤员在这里养伤。山洞上方的山顶,就是裴成春选定的哨位,哨位是保障临时医院安全的重要阵地。裴成春共设置了两个哨位,还有一处在左侧的山坡上,两个哨位之间可以相互照应,战士们白天每两小时换一次岗,夜晚一个小时换一次岗。
如今,山顶的哨位变成了观景平台。而那部曾藏于林中的缝纫机,正陈列在博物馆中,无声地诉说着抗联故事。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