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黑龙江日报2018-09-28 09:22:42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通河县委书记刘长河深入农村检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胡建军摄

  金秋九月,行走在遍地金黄、稻菽飘香的通河乡村间,青山村的家风家训牌,桦树村的仁孝长廊,林胜村的手绘图画,长兴村的志愿者服务队,还有那整齐划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乡村小路,尽情释放的秧歌表演,绽放着幸福满足的张张笑脸……那时时洋溢着的美丽乡村的文明新风,那处处跳动着乡村振兴的律动脉搏,无不令人陶醉称叹。

  近年来,通河县持续抓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举全县之力,聚全民之智,以建设“德美通河”为主题,致力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坚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围绕“怀仁、明礼、启智、守信、行孝、限节”六德,以德铸魂,着眼“产业富美、生态宜美、乡风醇美、文化尚美、社会和美、环境优美”六美,以美塑形,扎实推进“德美通河”建设。一个个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文化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脱颖而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江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胡建军摄

  “以思想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发展,提升农民‘精气神’,打造新时代通河‘德美乡村’,让美丽覆盖所有人、让文明覆盖所有人、让幸福覆盖所有人。”通河县委书记刘长河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通河县充分发挥镇村主体主导作用,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进行了不断深入的尝试和探索。

  几年来,全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民风培育、文化活动普及为载体,通过突出理念化规划和标志化建设,使通河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新亮点。尤其在核心价值观教育工程上,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多层面覆盖,以“十村四园一讲堂”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践。依托原有公园,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打造了四个主题公园,即:我们的国——中国梦主题公园、我们的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我们的乡——新乡贤文化主题公园、我们的家——家风家训主题公园,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园成为通河亮丽风景线。 本报记者潘宏宇摄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提升。2016年,通河县被哈尔滨市评为“美丽乡村、美在农家”示范县;2017年8月,通河县代表哈尔滨市在省文明办召开的全省家庭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同年9月,在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等诸多荣誉,新农村建设、平安创建和城市园林绿化等多项工作走在省市前列。

  一面面文化墙掩映在村庄院落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生活;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点燃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场场自创新颖的文艺演出,丰富着百姓的日常生活。在秀丽的铧子山脚下,在风光秀美的松花江之滨,26万通河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和汗水浇灌的精神文明之花遍地开放,硕果丰盈。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通河镇建设村村民扭起了欢快的大秧歌。 本报记者潘宏宇摄

  提升文化素养培育文明新风尚

  悠悠的岔林河水从村旁流淌而过,整齐划一的红盖蓝墙房屋,志愿者包扶的街道两旁鲜花簇簇,伫立在村头的石刻村规民约,墙体、板障上一幅幅色彩艳丽的手绘宣传画,木质的栅栏、洁净的村路,走进通河县凤山镇青山村,最醒目的是家家门前的板障上挂着统一样式的家风家训牌:“家庭以爱为根,生活以和为贵”、“孝父母教子女”、“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实干”……凤山镇党委副书记安广丰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有声有色的文化生活,随处可见的家风家训、核心价值观宣传,让大家感受到浓郁的文明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通河,像青山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全县各乡村比比皆是。针对农村仍存在的精神贫乏、等靠要等陈旧观念,通河县坚持把补齐精神短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作为全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抓手”。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通河举办大型红宝石集体婚礼,见证改革开放40年家国情怀。 胡建军摄

  创建农民精神高地,强化阵地作用。今年,为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通河县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中心建筑面积840平方米,设有通河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巡礼、好人馆、创客之家、百科新知大讲堂等,常态化开展以宣讲理论政策、组织文化活动、培育文明风尚、举办教育培训、提供人文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实践活动。

  “百科新知大讲堂、老师和咱唠家常,咋问不烦耐心讲,原是专家到咱庄,乡村振兴大发展、科技领咱奔小康”。创立于2015年的通河百科新知大讲堂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紧扣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需求,邀请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林业、招商引资等多方面、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授课。组织各级理论骨干深入村屯农户、田间地头开展宣讲,与村民面对面阐释,向群众面对面宣传,使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代会精神落地生根。

  各乡镇村还通过开办农民夜校、致富讲堂,通过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公益专岗等,把懒汉变为好汉、闲人变为贤人。

  通河镇桦树村的5000平方米的仁孝广场很是壮观,该村定位打造仁孝主题村,修建了百善图、仁孝长廊等文化景观,绘制二十四孝文化街,创作脍炙人口的《仁孝歌》,让村民无时无刻不被传统文化所熏染,不断丰富着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内涵,在推进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记者在青山村的文化广场展板上看到,除了展出的好人榜,还有红榜、黑榜。村民姜大勇因为积极抢险被村道德评议会给予红榜公示,而村民田富贵则因随意倾倒垃圾上了黑榜名单。村委会主任梁小东说,这道德评议红黑榜可有用了,村民都很看重,大家比着学比着做,向上向善之心普遍增强。

  2018中国·通河大型红宝石集体婚礼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9月17日举行。用红宝石集体婚礼的形式重温爱的誓言,讴歌伟大时代,以此纪念改革开放40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绩。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在乡村小路上骑单车的姐弟俩。 本报记者潘宏宇摄

  在通河,以怀仁、明礼、启智、守信、行孝、限节为核心内容的人文“六德”教育深入人心。全县以村规民约“一规一约”,创建文明村镇、评选身边好人“一创一评”,百科新知大讲堂、农家书屋“一堂一屋”,文化广场、道德评议红黑榜“一场一榜”,志愿者服务队、红白理事会“一队一会”等“十个一”示范工程为载体,融理于事、寓教于乐,使农民群众在亲身实践中入心入脑、化知化行。用可亲可信可学的致富能人、新乡贤等先进事迹教育引导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富口袋先富脑袋,编写了《谱好立志曲》《念好致富经》《走好文明路》等励志丛书,增强脱贫致富的干劲和决心。

  打造富民产业共享幸福好生活

  “赞我建设村,建设人有福气,美丽乡村争第一,墙上刷涂料,房盖喷油漆,院子铺彩砖,坐便安屋里,大道扫溜光,北边有大库,里面装农机……”通河镇建设村村民自创的这首自赞歌可谓道出了这几年村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陈发告诉记者,全村立足“现有”,追逐“应有”,深挖荒山、荒坡、荒地等林下绿色资源,初步建成了三大林下种养共育基地,即林下鸡养殖基地500亩养殖林下鸡20万只、大榛子套种基地2050亩、生猪养殖300亩10万头基地,开发林下资源达5000余亩,经济效益630万元,3年后经济效益可达3000余万元。在大果榛子、林下鸡等产业的带动下,全村林下经济繁荣发展,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

  记者在位于富林乡林胜村的中国通河林胜国际艺术村看到,这里将文化创造元素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艺术村板块主要有国际雕塑创作营营地,已成功举办两届国际雕塑创作营活动,并打造了省内唯一一个雕塑公园。还有中俄造型艺术研究院创作基地,民间艺术创作中心展出有根雕、东北刺绣、鲁班锁、五谷粮食画、葫芦烙画,以及创客空间,通河寒地浆果试繁基地、北方道地药材试繁基地、寒地玫瑰研究中心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们、学生在此创作、写生、展出、活动,大大提升了通河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这里不仅成为现代农业观光游的新景点,也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近年来,像建设村、林胜村这样的许多乡村,经济发展带动了精神文明快速发展。按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通河县把产业兴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开关”。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强以“通河大米”为代表的绿色农业和以“大果榛子”为代表的生态林业两大特色支柱产业。

  实施绿色农业“双百”工程,即5万亩以上水稻联合社规模突破百万亩,绿色有机水稻面积突破百万亩;实施生态林业“双百”工程,即林下经济规模突破百万亩,产值突破百亿元。

  160万亩水田实施“双百工程”。目前20家5万亩以上水稻联合社经营面积超140万亩,占全县水田面积85%,实现全程“六统一”即品种、肥药、管理、品牌、价格、销售全程六统一,全部绿色有机认证,发展高钙稻、蟹稻等生态有机稻,稻米质价齐升,“通河大米”荣登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第44位。二次利用育秧棚1000栋36万平米空间,发展木耳等菌类致富项目。

  45万公顷林业资源实施“双百工程”。全县大榛子种植达20万亩,约占全国人工种植面积1/5,是中国大果榛子第一县,“通河大榛子”区域品牌价值达1.64亿元,被确定为省内推广的林业三个重点品牌之一。同时套种林下果药、套养林下畜禽,今年林下猪牛羊养殖达百万头,鸡鸭鹅、鹌鹑大雁等养殖达500万只。人参、灵芝、五味子、蓝莓等果药种植超15万亩,林业产值将达100亿元,生态林业经济工作成全国先进。

建设“德美通河”培育文明乡风打造美丽乡村

长兴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本报记者白云峰摄

  向产业链价值链要效益。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财富。十余家农林产品企业、两家大型中医药企业相继落户开发区。扶持农民发展电子商务,电商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产业项目全覆盖1722户、2801人,每户至少有1个以上稳定产业项目带动。产业兴旺让农民腰包鼓了,精气神足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

  改善生活环境建设宜居新家园

  9月4日一大早,虽然下着雨,但富林乡长兴村63岁的村民李士兰一如往常披上雨衣,拿起铁锹,出门清除村路两旁的杂草。和她一样出门干活的有40多人,都是这个村志愿者服务队的成员。志愿者服务队7月从成立之初的16人发展到40人,如今已有70人,平均年龄65岁,自发成立,自发活动,平日里就是督促各家各户卫生,帮身体不好的村民干点活,邻里间有事帮个忙。用村党支部书记赵云峰的话讲,这志愿者服务队可管事了,说话好使,也帮村里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在通河乡村,有70%村屯都自发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而通河镇建设村自创的“四位一体”环境卫生自我管理责任制度更让这个村门前道路自家包打扫,门前边沟自家包清理,门前树木自家包剪枝,门前栽花自家包培植。通过倡导文明新风尚,让村民尝到环境整洁的甜头,村里除集中储运垃圾外,不再花一分钱,家家户户都自觉将村内环境卫生管理得井井有条。

  正是依托“三分建、七分管”,以“城乡六美”即产业富美、生态宜美、乡风淳美、文化尚美、社会和美、环境优美为内容,通河县把建管结合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恒久推进的“总保障”,实施“六大工程”,全县已有77个行政村建成省级生态村,占总数的94%。

  畅通工程,农村“四好公路”全覆盖,公交车村村通;净化工程,实现农村垃圾分类收集、统一运转处理全覆盖;生态工程,实现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绿美工程,村头路、村路、村民庭院,实现绿化美化全覆盖;齐美工程,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全天候保洁,不留死角,实现农机具、柴草垛村外统一存放;洁厕工程,农民出工出劳,全县整村推进“厕所革命”,正推进全县16731户改厕任务。

  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富裕群众生活,在农民头脑中搞思想建设。文明评选进千家,开展文明评选活动。已评选好儿媳、好邻居、好妯娌等1000多人,新乡贤529人,县级道德模范230人,最美家庭380户、最美庭院260户,脱贫致富典型230人,有效带动乡风民风改善。

  文化生活乐百姓。常态化开展国学经典诵读、节日民俗和文体娱乐活动,每年培训村文艺骨干600余次、广场演出360余次、送戏下乡270余场、放映电影940余场,农村文化体育场地和设施逐年增加,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国际艺术村、国际民宿村、电影公社等特色品牌,开展“时尚哈尔滨、嗨动大通河”系列文旅活动,正在拍摄乡村喜剧电影《好人也麻烦》,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好玩有趣的文体娱乐活动。

  陈规旧习人人弃。各村“四会组织”制定红白事办理标准流程,纳入村规民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针对天价彩礼、天价婚房等进行教育整治,多年的陈规旧习逐渐退出农村市场。全县已有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5个、市级文明村15个。

  夕阳西下,在通河镇建设村村部宽大的广场上,村民们身着统一服装,伴着欢快的乐曲扭起了大秧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条条美丽的风景线,“如皋如歌”的新气象,见证着通河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美丽嬗变”,一处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农村越来越多地在通河大地涌现。(胡建军 记者 金双燕 潘宏宇 白云峰)

阅读
 
编辑:吕丹丹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