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进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驼腰子镇愚公村,远远地就传来了热闹的锣鼓声。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华丽的服装,演员都是当地村里人。台上悠扬的唱腔不时引起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铿锵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荡漾在整个山村。
眼下正是农闲时节,村里文化广场上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台上演出的就是我们村的小剧团,农闲时、过节时,小剧团每天晚上都来文化大院练习节目,我们也都过来看。”村民孙景燕说。
原来,村里的这个文艺小剧团目前有演员30人,都是愚公村的村民,他们白天做自己的事儿,有的种地,有的在附近企业打工。但是到了晚上,卸下白天一天的疲惫,这30名村民就聚到一起进行节目编排。别看剧团小,但成员分工很细,表演唱、快板、配乐、编作品都有各自的擅长。
台上的节目都具有很浓郁的时代气息,其实这些节目都是这里的农民自己创作的,64岁的杨德深老人就是主创人员之一。杨德深文化水平虽然不高,可自幼喜欢文学,写一些诗句什么的。“一开始就是几个喜欢文艺的人凑到一起表演唱,我是唯一的男同志。”杨德深对记者说,他也是因为个人喜好,退休后,自己一有空闲就作词编曲,没有乐器音响,就口传口的教大伙学习,但当时还没有组成剧团,还是后来米凤宝的加入,剧团才算正式成立起来。
“刚开始组建时,条件特别艰苦,不仅没有乐器,排练场所条件也很简陋。那时候时兴影碟机,我们就自掏腰包刻碟,杨大哥又把家里的影碟机拿到排练的地方放给大家听,再慢慢教大家唱。”米凤宝说道。
以前农闲一过,村民们都无事可干,经常在一块打麻将、耍钱。自从成立了小剧团,在农闲或重大节日为老乡们演出,吸引了不少村民们加入其中,或是表演或是观看。村委会看到小剧团渐成气候,也开始努力扶持这个微弱的“业余文艺小团队”,提供设备场地。
小剧团创编的节目几乎都来自于农民的生活,有描写乡村新貌的《十赞桦南》,还有歌颂国家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谱新章》,抒发内心情感的《山村新貌》,写的都是身边事,唱词里提到的每个地方,乡亲们都知道是哪儿。形式上也很接地气,有快板、表演唱、三句半等。每次演出,几乎都是座无虚席,乡亲们觉得“比电视好看”,因为演员都认识,说的事都知道,特别亲切。
由于每天晚上排练不间断,村文化大院里总是挤满了人。有时人们不看节目,也会在节目的“伴奏”下寻找自己的爱好。渐渐地,下棋、跳健身操等新的文化团体也出现在了小村的文化大院里。
干了一天的活儿,晚上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一些人去看表演,妇女们爱跳健身操,年轻人聚在一起唱歌。村民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多了,关系也比从前融洽了不少。
村民孙静说:“农闲的时候组织起这个小剧团,我感觉有事干了,平时大家一起排练,傍晚一起表演,比打麻将要强得多,我们现在都挺开心的,而且身体也比以前好多了。”
村党支部书记李美也是小剧团的业余作者,帮他们写点诗歌、快板,自编自导的《六十个点》节目多次登上省、市、县的舞台,在参加东北三省文艺调演时获集体表演二等奖、创作一等奖的荣誉。
对于小剧团的存在,李美由衷点赞。她说:“自从有了小剧团,村里打麻将的少了,热心公益的多了。无论是清理村里的垃圾还是扫雪开路,小剧团总是一马当先。而且小剧团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极大促进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现在村里打架斗殴、赌博耍钱的没有了,小剧团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李美表示,在村里做了这么多年村支书,感觉老百姓自己选择的文化活动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文艺要是能占领一个村,活跃人们的思想,村子就能“活”起来。
如今,愚公村已建设成为村民富、村风新、生活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经济稳步发展的新农村。(记者 谭琦 商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