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林蔬菜村的财路宽
蔬菜村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海林市城郊,原名“幸福村”,可几十年前,这里的村民却并不知道“幸福”是个啥滋味:人多地少,生活刚刚跨过温饱线。近年来,蔬菜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确立了“兴菜富民”的产业发展思路。目前,全村共有大棚温室3100多栋,年产各类鲜菜1.2亿斤,蔬菜产业总收入达1.3亿元,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3万元……这些都是拥有1900多户、6800多人的蔬菜村响当当的“金标签”。
于艳一家3口从2012年开始种植棚室蔬菜,现在有2个大棚、3个温室,生菜、水萝卜、西瓜、西红柿,一年种三四茬,收入在10万元以上,是以前种玉米的好几倍。据她讲,村里90%的大棚温室都是村民自己建的,说起种菜,人人都是行家。
“农村增收的出路在科学种田。”为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村里每年都聘请以色列、荷兰、瑞士等国的农业专家前来讲课,使每家都有科技明白人。同时,他们还出台鼓励措施,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集中建棚室的菜农,每栋棚室给予5000元~1.5万元不等的补贴,并协助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近年来,通过抓种植大户、抓经纪能人、抓典型示范,采取技术人员帮扶、大户带小户、合作社领办等方式,村里将蔬菜产业培育成持续拉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组建了绿缘蔬菜合作社,建成了蔬菜交易市场,每年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远销上海、广州、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蔬菜达8000多万斤,蔬菜村成为了全黑龙江省村级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发展设施农业让我们告别了‘靠天吃饭’。”蔬菜村党委书记窦乃兴说:“与大地种植相比,设施农业不受季节和气候约束,并且具有蔬菜品种多、周期短、灵活性高的特点,然而,其投入成本高、市场风险大也是许多农民望而却步的‘瓶颈’。面对难题,蔬菜村走出了三步好棋:一是从集体收入中拿出资金给予兴建棚室补贴,减轻农民的投入压力;二是不断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和品牌价值;三是通过开辟国内外市场、打好蔬菜上市‘时间差’,彻底解决了农民‘憋菜’的后顾之忧。”
近几年,蔬菜村还充分利用海林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海浪河流域蔬菜产业带”的优惠政策,利用海浪河流域内砂土地、水源充沛、地温高等适应蔬菜生产的地缘优势,在海浪河边建起一个个标准化的温室、大棚示范小区,并在东北农业大学专家指导下进行冬季蔬菜生产。作为“国家级棚室蔬菜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黑龙江省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蔬菜村成立了市级蔬菜产业协会,目前会员已发展到1000多名,辐射到周边5个乡镇的5600户农民。201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2亿元,其中蔬菜产业收入占60%以上。(金海龙 赵泰 记者 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