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两周年之际
(一)
时间是个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伟大的事业给了时间以更丰富的内涵,不懈的努力赋予时间以更重要的价值。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来到这片他一直牵挂着的黑土地。
从“红松之乡”伊春林区,到“华夏东极”抚远市;从黑龙江畔赫哲族民居,到中俄边界的黑瞎子岛;从乡村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到哈尔滨高新技术研发单位……习近平总书记脚印串串,步步情牵;一路走来,他看得全、问得细、站得高、想得深。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结束时的重要讲话,对黑龙江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龙江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新时代用新思想指引龙江发展的新起点,对于龙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着对黑土地的深切关注,饱含着对龙江人民的深厚感情,饱含着对龙江振兴发展的殷切希望,给龙江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给在困难和挑战中奋进的龙江人民带来了强大动力。
这两年,省委作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将其作为推动振兴发展的根本遵循,抓学习宣传、抓部署推进、抓督察问效、抓问题解决。
这两年,黑龙江发展进程进入全新的“时间单元”,总书记的深邃思考和战略谋划,正在龙江大地落地生根,化为生动的实践,龙江人民以奋斗者的姿态走进新时代。
两年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的重要指示,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着力破解“三偏”问题,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两年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的重要指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
两年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的重要指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两年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的重要指示,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龙江政治生态持续好转。
一篇篇恢弘的改革文章浓墨重彩,一条条清晰的发展跑道曙光升腾,一阵阵浩荡的清新之风横扫积弊,一幅幅亮丽的民生画卷渐次写实……
这是勇毅笃行的信心,这是弥足珍贵的力量。面对历史,我们展现了新作为;面向未来,我们书写着新篇章。
(二)
历史的号角总是在时代的关键节点吹响。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
黑龙江省委带领全省人民,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牢牢把握“一条新路子”前进方向、“两个全面”奋斗目标、“四个坚持”重大任务、“三长三短”辩证方法、“五个要发展”根本路径,联系地领会思想观点,系统地把握精髓要义,全面地认识实践要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
正如省委书记张庆伟所说,“针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制约我省发展的‘三偏’问题,虽然我们积极努力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照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把握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双向互动,知行合一,不断深化,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学会在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寻找答案。
在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前提下,我们“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通过改革和创新驱动,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以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建设农业强省,努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迈出新步伐、蹚出新路子。
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下,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工作”,就能更好地统筹做好各领域民生工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我们“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更加扎实地推动黑龙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八大本领,锻造一支“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中,我们把握“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在“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宣示中,担负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责任。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体系中,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意义……在真理之光的照耀下,我们坚定爬坡过坎的信心、凝聚攻坚克难的力量,不断开拓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新境界。
(三)
千头万绪,需要提纲挈领;千军万马,需定主攻方向。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是全国共同面临的共性任务,更是身为老工业基地的黑龙江亟待破解的难题、必须交出的答卷。攻坚克难,改革发展,我们既要看到“两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面临有利条件和机遇;更要把握“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为黑龙江振兴发展标注的“重中之重”——转方式调结构。
我们深知,黑龙江省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问题亟待解决,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和风险挑战。但是,我们更深知,“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这句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光芒的话语,为我们认识和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重视——行动——出路。
有掌舵者指明方向,前行者则底气更足。“转方式调结构是苦干出来的,不是硬等出来的。”我省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三偏”问题,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优化所有制结构,着力培育人力资源队伍,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努力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突出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任务”是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在“新”与“旧”中发掘动能,通过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把旧的存量转化为新的增量,培育具有鲜明供给优势的新增长领域;在“头”与“尾”中积极调整,放大“头”拉长“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和价值链,带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在“长”与“短”中寻找机遇,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打好发展组合拳,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
紧紧抓住新一轮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窗口期,我省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出台《黑龙江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以先进装备制造业、资源精深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并进,军民融合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壮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革故鼎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
我们锲而不舍,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迎难而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两年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新旧动能加快了转换、改革开放取得了新进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这些成绩既为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提供了催化条件。龙江经济发展开始向总体态势稳中有进、进中趋好、好中有质的良性互动转变,老工业基地进入了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一条转向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良性发展道路正在延伸。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改革发展从无坦途,只要方向对了,总能寻找、发掘、创造自身在经济链上的新优势,总能实现化蛹成蝶的“神奇改变”。
(四)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创新引领。
创新能力不强的“阿喀琉斯之踵”怎样破除?如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把创新摆在“基点”的重要位置,我们就要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
黑龙江省深刻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位居第一位的创新理念体现在工作思考和思路中、体现在工作部署和落实中。以能力增强“创新智商”,以视野拓展“创新情商”,以勇气提升“创新逆境商”。用创新“链式思维”这根线,串起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使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发挥创新链的牵引力量,实现创新链的价值;营造创新“满天星斗”的格局,协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点亮星光灿烂的创新前景;创新与逆境、挫折同在,任何的创新,都是做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情,都是要优于过去的自己,在战胜逆境、走出挫折的过程中,才能超常激发人的潜能。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棋局上,黑龙江省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东北地区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大智移云”,建设“数字龙江”,推动“新字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增长领域拓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广泛应用;上下联动合力推进,深入实施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用制度打通科技创新的“孤岛”,连成创新发展的“新大陆”。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中船重工703所,中小型燃气轮机项目已经开始试生产,发电市场开发已成规模;万鑫石墨谷年产5000吨石墨烯导电浆料生产线正式投产,资产总额大幅增长;哈尔滨秋冠光电科技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到10%以上、2017年销售收入是2015年的近20倍;哈尔滨安天科技为超过10亿部智能终端和数十万台网络设备提供安全防护、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安全引擎供应商。
“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讲话中提出的观点。对此,我们有了深刻的体认: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4%,快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3个百分点。这是创新之“手”种下的驱动之“果”,这是创新之“钥”打开的增长之“锁”。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所有的“第一”都指向了人。一切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都是人,针对习近平总书记为黑龙江省诊出的“创新人才偏少”症结,我们出台了实实在在的人才新政。召唤人才,让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机会;造就人才,让每个有志成才的人都有发展空间。
在全国各地不断祭出“抢人”大招之际,黑龙江省的人才政策则体现出爱才、惜才的独特气质,不仅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而且遵循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规律,培养本省“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英才,为他们搭建事业出彩的舞台,让他们拥有“宝剑配英雄”的归属感,并围绕龙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支持、加强农业人才、冰雪人才、对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振兴发展服务。
若问何花开不败,英雄创业越千秋。这是一个属于创新者、需要创新者的新时代,也是一个创新者必定能脱颖而出的新时代。只要我们激发一切创新热情、砥砺一切创新智慧,就一定能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五)
恩格斯曾断言,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以此为意象,在深圳莲花山公园,有座名为“自我完善”的塑像:半身大力士用力挥舞着锤头和凿子,开山劈石、雕凿自身。
对于黑龙江来说,挥起改革的锤头和凿子向自身“市场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制约振兴发展的症结开刀。真刀真枪,敢于“亮剑”,刀刃向内,敢于“断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能不能搞好,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能不能振兴的重要因素”“龙煤、农垦、森工三大集团是黑龙江国企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毋庸置疑,黑龙江省进入计划经济较早,退出计划经济较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缓慢滞后是“表”,体制机制不活是“里”,思想解放不够才是“根”。惟有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从思想和思路层面破题,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才能增强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人才意识、拼搏意识。
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会长痛。我们抓住改革的窗口期,落实国务院《加快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专项工作方案》,大力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龙煤、农垦、森工三大集团改革迈出了新步伐。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时节,许多人赶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机关大门前与即将谢幕的总局招牌合影,黑龙江垦区告别行政主导的旧体制,拥抱以北大荒集团为主体的新体制。龙煤集团走过了自我定义为“改革脱困攻坚年”的2017年,大力推动改革脱困,组织化带农地带林地分流富余人员,扭亏为盈的曙光已经显现;森工改革也进入关键阶段,从政企分开破题,正在加大力度推进。对于这“三大集团”,人们怀念它们的过去,更期待在“破”“立”之间凤凰涅槃、重换霓裳。
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度,民营经济激发新动能。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省“民营经济偏弱”之症得到了有效治疗。其疗效表现为:去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8634.6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4个百分点。其“复方药剂”为:大力放开市场、规范市场、营造市场,帮助民营企业打开“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由此,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主体……以“新”标注的民营经济正在加速发展。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不论是清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解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改革改到深处,没有轻松愉快,没有现成答案,没有后退余地,更没有徘徊理由。
进一步则“长风破浪会有时”,顿一步则“一篙松劲退千寻”。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年份,黑龙江持续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发力、击楫勇进,将改革进行到底。
(六)
改革开放40年,40年改革开放。岁月不惑,春秋正隆。
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发展最为鲜明的标识,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我们行经之处,总有改革路牌,探寻之路,常有开放掌灯。而对峥嵘岁月最好的致敬,是继续在实践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扩大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视察时提出“着力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的要求,为我省打开了一扇思想上的窗户。两年来,黑龙江省把对外开放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构建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贸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取得重大进展,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大幅度增长、扭转了连年负增长走势。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视野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我们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致力打造中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沿边重点开放开发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以对俄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中国地图上,一眼就能找到边境城市“东极”抚远市,而这里更加令人瞩目的,是正在建设的“俄粮回运码头”。这是一条连接“抚远市—哈巴罗夫斯克港—尼古拉耶夫斯克港—日本海—中国南方”的“黄金粮道”,开启“俄粮回运”的江海联运时代,驱动龙江农业产业体系与俄远东广袤无垠的黑土地高效对接中国广阔的南方市场甚至世界需求市场,构筑起中俄跨境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不仅如此,这一“黄金粮道”更是民企联手国企以市场化方式建设的样本。中俄联手、江海联运、“国民”联姻,一个“联”字连起了“一带一路”上的“俄粮回运”的“龙江模式”。
合作产生共赢,有“联”才有“通”。政策沟通,我们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设施联通,我们的“三桥一岛”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贸易畅通,土生土长的哈洽会升格为中俄博览会,擎起国家使命;民心相通,我们以文化、旅游架起桥梁,实践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改革是波,开放为浪。浪奔波涌,形塑了我们今天所处所在的这个时代截面。如今,即便是在小县城,很多宾馆的前台也会挂上一排时钟,标示北京时间、纽约时间、莫斯科时间……从认识世界的向往,到走向世界的渴望,我们学会用“世界时间”作参照系。
从更高起点系统性谋划和推进对外开放,会比以往更蔚为大观。我们更加坚信,对外开放是龙江赢得未来的制胜一招。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文涛所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龙江振兴发展要靠改革开放,越发展越要改革,越开放越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在经济全球化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汇合点和利益共同体提到新的历史高度。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要把握机遇,优化开放新格局,在扩大开放中奋发有为,以对外开放的发展与进步,为龙江全面振兴发展增添新活力。
(七)
做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回望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时对我省农业发展给予的高度评价与殷切鼓舞,我们在振奋与欣喜的同时,自觉扛起历史使命和责任。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黑龙江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最大的骄傲。“黑龙江每年种出的粮食够全国人民吃三个多月,您吃的米饭里,每十碗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去年年末,一部题为《还看今朝·黑龙江篇》的电视片,在轻快清新的表达中,国人真切掂出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沉甸甸的分量。
事实上,“这碗米饭”除了傲人的产量外,质量也享誉全国,南方顾客评价黑龙江大米“不用就菜吃,嘴巴都是香的”,可谓一语中的。
的确,“压舱石”要求黑龙江农业满足“量”的要求,“排头兵”则要求黑龙江农业更加注重“质”。争当排头兵,是一条缺少现成经验模式可以借鉴的道路,我们在实践中创造、在摸索中积累。总书记视察过的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广“企业+科研机构+农户”运营模式,入社社员由38户增加到130户,规模经营土地由0.54万亩增加到9.8万亩,其不断探索的精神可见一斑。
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连续两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黑龙江都头一个做典型发言和经验介绍,这似乎可以阐释“排头兵”的意蕴。
排头兵就要作“模范生”。黑龙江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实物总量、总产值保持全国首位;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并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农业装备水平居全国首位;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肉蛋奶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农业诸多“首位”和“第一”,为中国农业转方式打样,熔铸成排头兵的潜力与作为。
排头兵就要作“实验班”。我省推进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顺利完成国家玉米、大豆收储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20万个,56个县建立了农村产权及土地流转平台,农村“两权”、活体畜禽抵押贷款等改革事项扎实推进……秉政策之惠,借改革之势,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探索,为深化改革试水,积淀下排头兵的担当与勇气。
排头兵就要作“先锋队”。我省在全国率先并持续实施农业“三减”行动,保护黑土地,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垦区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的智慧农业迈进,良田、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化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为现代农业趟路,勇往直前以赴之,群策群力以成之,砥砺着排头兵的本领与贡献。
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科学制定战略规划,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省委书记张庆伟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表示,黑龙江力争在粮食综合产能上站排头、力争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站排头、力争在农业生态保护上站排头、力争在农业综合改革上站排头。这四个“站排头”,彰显了新时代黑龙江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更坚定的决心、更勇毅的担当、更澎湃的动力。
干在实处辛勤耕耘,走在前列矢志践行。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推进乡村振兴正逢其时。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我们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现代化新龙江建设的“三农”新曲更加嘹亮。
(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对黑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具有方向感和地方特点,也让我们对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的美好环境无限向往。
既要扮靓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又要做大“两座金山银山”的“价值”,黑龙江的生态建设向着更靓丽更饱满更蓬勃的状态发展。
肩负保障国家生态安全重大责任的黑龙江,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强省建设的步伐,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棵树接一棵树,一片林接一片林,空气清新得几乎挤得出绿汁来。”这是游客对黑龙江林区的由衷赞美。我省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进一步筑牢了林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给每条河流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省“五级”河长体系、3.5万名河长已全部到位——“河长制”赋予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河段一个负责人的名字。由此带动了“全民治”。“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终将成为黑龙江江河、湖沼、湿地的真实写照。
绿化龙江大地、建设管护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我们伸出抚慰之手,呵护备至,温柔以待;执行“土十条”和“水十条”、坚决打赢大气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管控修复战役,我们铁拳出击,雷霆之势,刚性执行。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第一站的伊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大力推动林区转型发展,森林蓄积年增长1000万立方米以上,形成以森林食品、林都北药、森林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布局,林业在职职工工资增长1.5倍,停伐富余职工转岗就业率达到99%,老林区焕发出青春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伊春生态经济开发区正在向国家级生态产业园区迈进,万亩蓝莓产业园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看望的退休职工刘养顺,利用自家住房和庭院办起了“养顺农家院”。初夏,绿树掩映的农家院里,时不时传出刘养顺老伴“花衣大妈”与游客的说笑声。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过的黑瞎子岛,统筹生态保护与开放开发,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获批国家级,恢复生态面积2300亩,国际公路客货运输口岸即将获国务院批复,黑瞎子岛旅游区被评为AAAA级、旅游人数快速增长。
令我们备感自豪的是,比起全国层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黑龙江还多了一座“金山银山”——“黑龙江的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大自然馈赠,利用好这自然资源,就能成为推动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动能。用“冷资源”打造“热产业”,大力发展冰雪经济,促进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并借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冬风”,致力于把黑龙江建设成中国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冰雪经济强省,进而成为国际冰雪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去年冬天,冰雪大世界用8万吨雪和500吨冰,打造了手机游戏里的经典峡谷场景,这是以精品意识优化“冰天雪地”供给的一个典型案例,铸造金山银山的匠心可圈可点。
去年冬天,黑龙江开展全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严的A级景区复核行动,不合格景区被取消资质,以“红黑名单”制度,让破坏旅游市场者无处可躲,捍卫金山银山的决心可见一斑。
哲人说:“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物质循环。”诗人说:“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推动了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的“绿色革命”。现在,尝到了保护环境的甜头的企业,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符合自身长远利益,努力在环保标准提升中提高效益,全社会关心环境、参与环保的行动更加自觉,绿色消费、共享经济快速发展,良好生态给人民群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外界喜欢用“大美”一词来形容黑龙江。大美之美,是一种契合自然的意境、是一种舒张自如的状态。当“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达到的目标,当“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唯有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宁静、和谐、美丽的龙江,必将由愿景化为现实。
(九)
2017年10月14日,美国探索频道首播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这是国际主流媒体首次播出全面、系统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节目。第一集就叫“人民情怀”,解读了近年来中国给普通人带来的命运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对民生工作极为关切,他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托住这个底。他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重点,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发力。千叮万嘱,念兹在兹,其如磐初心、人民情怀溢于言表,令人不敢或忘。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划抢在群众前头,果实装在群众兜里。两年来,无论是推进脱贫攻坚战,还是破解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环境等领域的老大难问题,省委省政府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带着感情和责任去做民生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去年黑龙江省财政民生支出达3996.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86.1%。集中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体现了黑龙江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真心诚意”,给群众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真真切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5元、增长7%,是近三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同江市八岔村赫哲族群众深受习近平总书记走访看望和十九大期间回信鼓舞,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保护传承赫哲文化,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1.6万元增长到2017年2万余元,示范带动了全乡贫困村脱贫。“人数较少民族也都要奔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郑重宣示,像《乌苏里船歌》一样回荡在赫哲族群众的心中。
就业是民生之本,黑龙江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容量,合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创造就业机会,就业格局更趋合理,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努力让各方面就业人口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如果用几组柱状图来显示黑龙江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等数据,那么无一例外的都是逐年提高的“上箭头”。“上箭头”让普通群众日子红火有势头,也让低收入者心里踏实有盼头。
民生存在于每一件小事,千家万户的小事就是大事。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跑赢”GDP增速,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500多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幼儿园增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康龙江”行动助力龙江人的健康……面对一道道发展方程式、民生选择题,我们求取社会最大公约数,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取得新进展。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厕所革命”需要在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东北农村过去都把如厕叫“出外头”,而鸡西市农村“厕所革命”把一体化水冲厕所搬进了“屋里头”,农村环境卫生、村民生活质量大为改观。小小的厕所,改变的是农村千年的传统生活。“厕所革命”,昭示的是前所未有的时代变迁。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龙江振兴发展的征程中,人民是关键词,更是主题词。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紧紧抓住全省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心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让新时代黑龙江的发展更有温度更有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向人民交上合格的答卷。
(十)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全世界立下的铮铮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时提出,黑龙江省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很重。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六个精准”,落实“五个一批”,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提高扶贫脱贫工作成效……这些要求,是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更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在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壮丽画卷中,有着黑龙江人浓墨重彩的绘就。
脱贫攻坚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的“一”,像一根扁担,前头挑着谋划,后头挑着行动。省委书记张庆伟来到黑龙江后的第一次出行,就是深入绥化市望奎县调研脱贫攻坚和备春耕生产工作。“一把手”是榜样,“一把手”是示范,“军令状”工程让五级书记负起责任用心干、开动脑筋创新干、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年度国家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显示,我省已扭转脱贫攻坚被动局面。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扶贫脱贫又不仅仅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人的事。5月初,龙江县龙兴镇新功村的杜鹃山上,繁花似海,游人如织。开发精品旅游线路,鲜花铺就脱贫路,这是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的驻村第一书记陈宝发因村施策的“路”。和他一样,全省超万名驻村扶贫干部,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拼搏在精准脱贫的第一线。今年,全省又将有8个省贫县和5个国贫县申请脱贫摘帽。
贫困人口越来越少,但难度越来越大,剩下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我省加大投入支持力度,集中优势兵力作战,继续用“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打好直击贫困的“组合拳”。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脱贫攻坚监督执纪问责办法》,终身问责成为脱贫攻坚的执纪利剑,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龙江智慧”。
那一笔笔扶贫资金的注入,那一项项政策文件的出台,那一个个奋斗目标的确立,正化作最温暖的问候,洒向黑土地的每一个贫困角落,振奋着每一颗困窘的心灵。
社会学者说,一个向好的社会,会珍视并呵护每个人的价值。致力于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正是体现了这份珍重与呵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份尊严、幸福与美好,在温暖的时代栖息生长。
(十一)
从“解放思想”到“优化发展环境”,从“提升工作精气神”到对待工作要有“工匠精神”,从“选好用好干部”到倡导“三个好把式”,从“依法办事”到“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我省政治生态,并提出要求:实现振兴发展需要良好的政治生态,这一点要牢牢抓住,不断抓出成效。
政党作风与政治生态休戚相关,吹散政治生态的“雾霾”,需要良好的党风政风。改进作风,要勤于学习,以“知”促“行”;要解放思想,敢闯新路;要求真务实,以“工匠精神”对待工作;要清正廉洁,立身惟清。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有不少有利的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在这片创造了诸多宝贵精神财富的沃土上,从来不缺少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从来不缺少顽强拼搏、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从来不缺少自觉、果断、坚韧的执行力。
第十二届省委常委会的第一次集体活动,是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和东北抗联博物馆里进行的,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件件实物、一座座塑像,生动呈现出东北抗联那段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重温抗联历史,弘扬可歌可泣的东北抗联精神;寻找精神源流,定位时代的精神坐标;构建精神谱系,汇聚起推动发展的精气神。
2017年初夏,一项破冰之举、一场自我革命开启了。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后,新一届省委以作风建设破题开路,从省直机关开始,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分阶段开展作风整顿活动,突出问题导向,持续开展作风整顿。
盯住突出问题、薄弱环节、关键少数,点准穴位,打准靶子,坚决摒弃坐而论道假把式、拖拖拉拉软把式、弄虚作假歪把式“三个坏把式”,持续整顿思想僵化、标准不高、效率低下、担当不足、纪律松弛“五个坏作风”。对查出的问题,逐一列出清单、分出类别、排出次序,制定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通过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加以解决,防止问题反弹。通过全面实行“四零”服务承诺,再造工作流程,持续深入推进整改。对作风整顿情况进行公开评定打分,对机关“三率”等突出问题明察暗访等方式,对作风整顿实行全程督查,对热点难点问题跟踪督查、推动整改,对线索清晰、内容具体、影响恶劣的问题快速查办、从严问责。彰显了省委狠抓干部作风建设“不见成效不撒手、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
省直机关作风整顿带来了精神大振奋、作风大转变、状态大提升,倡导“五个好作风”争做“三个好把式”在全省干部中蔚然成风。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一刻不能松、半步不能退。正如省委书记张庆伟所说:“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实质是一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也是一场全面深化改革攻坚仗,一般地抓不行,小打小闹也不行。”今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年味还未散去,全省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就召开了,明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苦练内功增强本领等重点任务。特殊的时间节点,召开特殊的大会,也隐含着特殊的意义,代表着整风肃纪的决绝之心和优化环境的坚定信念。
作风整顿自上而下、由线到面,360度不留死角,滴水穿石不松劲,“作风环境无小事”“优化营商环境人人有责”的氛围正在形成。
(十二)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黑龙江省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嘱托,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相结合,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把严的要求贯穿到管党治党全过程。
“使党铁一样地巩固起来”,就需要烧旺党内政治生活的熔炉,使党的每一个细胞都健康无恙、每一处组织都坚强有力。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保持战略定力,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纵深,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我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让“四个意识”成为龙江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思想底色”;我们全面启动政治生态建设,以考核的“尺子”,压实政治生态建设责任;我们从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准则》和《条例》,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我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严把政治关、能力关、廉洁关;我们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坚强堡垒。
走好全面从严治党“赶考”路,共产党人必须常怀“赶考”心、答好“赶考”卷,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省委提出从严治党的五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更加注重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更加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更加注重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更加注重标本兼治惩治腐败。这五个“更加注重”的背后,是“赶考”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精神状态和持之以恒的韧劲。
回望黑龙江两年来的奋斗历程,深刻启示我们:黑龙江的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全方位的成绩,打开了新局面、开辟了新境界,关键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一重大命题,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实施。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黑龙江的发展任务繁重,尤需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激发工作的动力源;社会利益多元多样,尤需以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员的纪律性,促进行为的规范化。
黑龙江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这个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总开关”,补充理想信念这一精神上的“钙”;纪律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保障,我们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我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清除党内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
基层党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省愈加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培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基层落地生根,让党的细胞都健康起来、每个基层组织都坚强起来。
适应时代场景的历史变化,应对广泛深刻的社会转型,黑龙江省基层党建进行了有益探索。在促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的作用;平安法治联创、民生保障联帮、就业创业联扶,城市基层党建为服务全省城市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基层党组织、共产党员担当起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发展的生力军。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全面从严治党一刻都不能松,这是管党治党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黑龙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就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换来龙江大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十三)
往者可追,来者可期。
在春花烂漫的日子,2018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在哈尔滨举行。人们伫足在四十多年前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和2016年的神舟十一号飞船模型前,不仅捕捉到中国航天的黑龙江元素,也触摸到时光画笔雕刻出的历史纵深感。一部航天史,就是当代中国史的缩影。
一时千载,千载一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构的“时间逻辑”,总让我们的目光沿着“时间轴”望向前路——新的时代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
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实现龙江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这是新时代黑龙江前进的“路标”。
这个新时代标志着龙江已步入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时期;标志着龙江已步入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新时期;标志着龙江已步入人民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的新时期;标志着龙江已步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期;标志着龙江已步入管党治党全面深化的新时期。
时钟,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新时代是迎来好日子的时代。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始终做建设现代化新龙江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树立新风貌,大力弘扬黑龙江优秀精神,彰显新时代龙江儿女的精神风采。
新时代是梦想成真的时代。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让大大小小的梦想温暖栖息,让每个人的奋斗都能找到坚持的意义,梦想必将抵达彼岸。
登高瞭望,方知远山长。矢志不渝,更须再出发。3800万龙江儿女,新时代的同路人,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满怀豪情,万众一心、携手并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伟大的道路,向着宏伟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就一定能够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记者 黑龙江日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