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冰城黑土地的“养生”传奇

哈尔滨新闻网2018-03-27 09:14:08

  50多年前的北大荒,沃野千里、黑土凝香,“插根筷子都发芽”。

  今天,来自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翟清斌在全国两会期间“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建言,引起广泛共鸣。

  50年间,东北黑土地以每年0.2-1厘米的速度悄无声息地流失着。有分析指出,按这样的速度,再过50年,黑土地或将消失。

  地处核心黑土带的哈尔滨,近年全面开启了抢救黑土地的进程——“包扎止血”控流失、秸秆还田肥土层、循环农业强地力……一场顺应自然法则的“冰城实践”正在点燃黑土地的新生机!

  黑土“失血” “几十年间,黑土层薄了一半”

  茫茫黑土地上,一位农民手中的犁不经意间在地上豁出了一条深20厘米的小沟。几个月后,小沟底部的黑土大量被雨水冲走,变成了一条1米深的大沟。经年累月,这条沟在变阔,已能开进一列火车。这是一条在宾县很常见的侵蚀沟,老百姓称之为鸡爪子地、鹿角沟,它们像横亘在黑土地上的伤痕,刻录着黑土流失的年轮。

  宾县平坊村地处山脚下,曾有一处巨大的侵蚀沟,能放下一台大吊车。下雨的时候,山上的雨水顺着大沟往下冲,形成翻滚的黑色泥流,非常耸人。村民们讲,最初,这条沟一抬腿就能迈过去。

  在宾县民和乡启新村仁义屯,一条近两层楼深的侵蚀沟,则将屯子从中间“劈成两半”。“每到雨季,黑浆顺着沟底滚滚而去。”民和乡水保站站长回忆说,当时村民出行绕过大沟要走1公里,一些村民的房子因距离大沟太近成为危房而被拆除了。

  地处丘陵的宾县是哈市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县,大大小小的侵蚀沟曾一度多达1.2万条。而全省侵蚀沟数量曾超过16万条,占地9万多公顷。据市水务部门监测,哈市9区、9县(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一些地区黑土层的厚度不足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半,几十年间流失的黑土层需要上万年才能形成。

  “我们小时候挖黄土给家里抹墙,得往下挖1米多深才到黄土。几十年过去了,黑土层薄得两锹就能挖穿。”面对世代耕种的这片黑土地,双城东关农机合作社理事长付海维感慨良多。

  包扎“伤口” “1.2万到6000”的“宾县经验”

  如今,当记者再度来到仁义屯,那条把整个屯子切割成两部分的侵蚀沟已经是另一番模样。在沟底,一排排用浆砌石修筑而成的谷坊把大沟整体抬高。沟两侧成排栽种的柳树如根根钉子牢牢锁住黑土——土地的伤口被包扎起来,“血”止住了。

  从事水保工作36年的宾县水保处主任张润儒参与并见证了为黑土地“止血”的宏大历程。“1994年一场洪水冲出了1300多条侵蚀沟,全县4000公顷黑土地永久流失,变成无法耕种的滩涂或沙化地,这也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以光恩乡长安镇为例,这个曾经宾县黑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域,耕地多分布在丘陵上,大量巨石散布在田间,坡耕地每年流失的黑土层高达1.5厘米。

  张润儒说,当时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用炸药炸碎巨石,把原来坡耕地都改成梯田。“坡改梯”消除了水流的势能,也就阻断了黑土被水冲走的可能。被炸碎的巨石为梯田修筑田埂,相当于上了双保险,黑土资源被牢牢锁在耕地中。更为关键的是,巨石被炸碎后腾挪出了很多耕地,“坡改梯"的过程不但未让耕地减少,反而让耕地总量增加了不少。

  光恩乡10公顷耕地上总结出的“宾县经验”,对于地处丘陵地带的宾县意义非凡。经过多年治理,目前宾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侵蚀沟从1.2万余条下降到如今的6000条。

  在张润儒看来,锁住黑土层的根本原因不在治理手段的高超,而在于生态机制的完善。“现在林地都是承包制,每棵树都有主,这些年没人偷着砍树了,这才留住了黑土地。”

  增加“体重” 规模方程式破译黑土“育肥”密码

  在300年前的松嫩平原上,一片片枯萎的植物被尘土覆盖,它们体内蕴藏的养分沉积幻化,最终形成了我们脚下的黑土。而如今在冰城,黑土层成长的周期被缩短到了3年——秸秆还田就是秘诀。

  双城东关农机合作社的玉米地,一脚踩下去,整个脚面立即陷入松软的黑土层中,这里是中国农科院作技术支撑的黑土地保护项目。“我们合作社从2015年开始试点黑土地保护,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秸秆还田方式让消失的黑土层再生。”付海维指着脚下的黑土地难掩激动地打开了话匣子:第一年将秸秆打碎还田,第二年回收发酵堆肥再还田……

  他说,秸秆还田让来自农作物产生的腐殖质融入土壤,第二年地里就挖出了大量的蚯蚓。作为土壤生态试金石的蚯蚓大量出现,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和养分都提升了。去年秋整地的时候,拖拉机一下地就感觉土层松软了。3年来,这里几万亩地黑土层平均增厚了6-8厘米。

  哈尔滨东金集团在我省兰西县的1.4万亩玉米种植基地,黑土层平均厚度从2005年刚接手时的12厘米,如今已增长到30厘米——他们让黑土地“变胖”的秘诀,除了科学的秸秆还田外,还有深松整地。

  “利用大型机械深翻土地30厘米以上,积存在地表的水会很快渗入地下,减少了积水在地表流动冲走黑土的可能性,而渗入地下的水在旱季还能被作物吸收。”东金兰西基地负责人高文芳把深翻土地形象地比喻成在地下建小水库。

  双城和东金的黑土地培肥样本有一个共同特征,规模保有量动辄超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将黑土再生效率的最大化与成本最低化高度兼顾。

  “大型合作社让耕地集中连片,装备先进、承租土地时间长,养地意识更强。”双城农技中心副主任张文成表示,依托大型合作社,双城10万亩已纳入保护试点的耕地,其黑土层力争3年时间从15.5厘米提高到30厘米,由此呈现出的是又一个黑土地快速“育肥”的典型样本。

  提升“体质” 循环农业开启黑土“培肥”循环

  与量的减少相比,我们脚下的黑土地更面临着质的退化。

  付海维回忆起几十年前的黑土地动情地说,那时用手能攥出油来,几乎不含有害物质。

  但随着黑土的流失,靠增加化肥提高产量的农业模式加重土壤板结退化,而土壤退化又进一步加重了黑土流失,形成恶性循环。打破恶性循环,建立新的良性循环模式成为冰城黑土地保护的重要诉求。

  在双城万隆乡,养牛大户刘伟生时常开着“四轮子”全乡搜罗牛粪。“我把这些牛粪送到帝盟公司加工成有机肥,再返还给乡亲们。”刘伟生说,乡亲们用牛粪换有机肥,地力明显提升了,种出来的绿色农产品则被帝盟高价回收。

  “施用有机肥能提高地力,却不像化肥那样造成土壤板结,还能增强涵蓄雨水功能。”在市农技协联合会会长徐福志看来,循环农业模式前景广阔。

  万隆乡的新循环模式并非个案。如今像中节能、帝盟生物、丹青诺和等一大批环保及新能源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循环农业新模式落户冰城畜牧重镇双城区,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镶嵌在冰城种养产业链上,为黑土地保护系统添加重要一环。

  在宾县马鞍山村有一块试验田,这块坡耕地被改成梯田后,黑土层厚度最高达50厘米,地力明显提升,而附近与其坡度相同的另一块坡耕未改梯田,黑土层只有30厘米。张润儒说,乡亲们测产,梯田一亩地收了16麻袋玉米,而坡耕地只收了12麻袋。

  这些保护措施,正在形成推动农业效能聚变的新循环,让黑土地焕发新生机。(记者 霍亮)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