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种”出文化“庄稼”

黑龙江日报2018-01-19 09:48:26

  原标题:依安文化大院“种”出文化“庄稼”

  时值隆冬,北风刺骨,沃野沐雪。行走在依安县乡间,处处可见红红火火文化大院建设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的变化。依安的文化“庄稼”,扎根大地,填满了村民的“精神粮仓”。

  冰天雪地文化大院扮靓农家生活

  室外零下30℃,依安县阳春乡和乐村前商家屯文化大院里春意正浓。

  你方唱罢我登场,欢歌笑语声声响。大院主任张淑琴先来了段单出头《回杯记》,一人多角,气场十足;女村民宋金萍二人转选段《马前泼水》,身段曼妙,眼波流转。

  高亢嘹亮乐曲《喜从天降》,秧歌舞蹈泼辣大方。火红的扇子映亮了村民黄雅静的脸颊,她说,这个冬天她学会在手机上编发“美篇”,把姐妹们的舞姿“秀”到朋友圈去,学唱学舞也是“求助”互联网上视频,她先对着镜子揣摩每个动作,看自己做得美不美,学会了再教“舞动青春”秧歌队的姐妹们。“忙时种地,闲时从艺,村里人的日子天天唱着过。”说这话时,黄雅静一脸的满足。

  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走进同处阳春乡的民利村另一处文化大院,刚靠近黄蓝相间的矮墙,就听见从院落里传出的笑声,这里热闹得像赶集。说是文化大院,其实就是大院主任张凤侠的家,她把自己家的房子挪腾出来,召集村民们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每天来这里唱几句,跳几段,下几盘,早已是雷打不动的“惯例”。

  “半年种地半年闲,有了票子就耍钱”。过去,东北农村“猫冬”有蹲墙根、扯闲篇、喝大酒、打麻将等陋习,如今,文化大院建设,唤醒了村民们“冬眠”已久的文化需求,润物无声地促进了邻里和谐、乡风文明。

  身着红衣黑裙的葛云兰,让人看不出已年近七十,她兴奋地说,“吃了饭,老伴儿就紧着催我出门,姐妹们再在微信群里一召唤,心早就飞到了文化大院,连我儿子也直夸我们扭得棒呢。”健身操、大秧歌、水兵舞,大院主任张凤侠教得有耐心,姑娘媳妇、大娘大婶们学得有劲头。不仅在本村表演,她们还“巡回演出”去了邻县拜泉。

  这样的案例在依安的广大乡村比比皆是,依安积极推进自然屯农民文化大院建设,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在全县993个自然屯里建起了570个农民文化大院。

  在依安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长张广茂眼里,文化大院牌匾虽小,内涵却大。他说,别看轻文化大院产生的辐射力,点亮这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依安县从建设文化大院入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十”是打造农民活动十大品牌;“百”是建成570个文化大院;“千”是组织千支活动队伍和培育千名农民文化志愿者;“万”是实现20万人参与活动。真正做到把文化活动办起来,广播喇叭响起来,电子荧屏亮起来,报刊书籍读起来。

  走村访户,不跑腿就不出活儿,张广茂深悟其理。2017年3月,570个大院符合方便群众、庭院和室内宽敞、交通便利等条件,被选定为首批文化大院并被择优扶持,张广茂用46天时间将文化大院的牌匾送到500多个村子里。他说,“这块牌子,咱可要郑重地送去,端正地挂上。”他经常天刚亮就出发,等到早晨机关上班的时辰,他已从五六个村屯挂牌归来,一块块亮灿灿的“文化大院”牌子就这样挂在了村民家门旁最醒目的位置。

  播撒文明种子助力扶贫攻坚

  农民文化大院建在村庄里,活动在农民身边,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最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建一处文化大院,带动一方活动,凝聚一方群众。

  双阳村是双阳镇驻地村庄,也是依安县贫困户最多的贫困村,所辖9个自然屯,现有贫困户301户617人。为了让贫困户早日甩掉穷帽子,村里实施的扶贫项目正中靶心,新筹资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依安县双旺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肉牛100头,第一年收益分红给贫困户。正在着手落实的“一亩薯、百只鹅、千袋菌”的产业扶贫工程,让农民生活有了盼头。农民兜里有了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明的必然进步,没有巧妙适度的引导,村子仍是一盘散沙。

  多一个球场,就可能少一个赌场,多扮个“名角”,就会少了口角。黑龙江省教育厅驻双阳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谢伟对此深有感慨,扶贫工作队为村文化广场捐赠两套篮球架后,村文化广场上从此“好球”“再来一个”“加油”叫好声不断,一些人从“观众”变成了“队员”,现在,村里的人离开牌场到球场,不贪酒杯爱奖杯,还积极踊跃参加全县的篮球比赛。

  “我们太需要文化大院了,这里能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还能传递党声民意”。双阳镇副镇长袁井贤说,扶贫政策再好,如果宣传不到位,群众不了解,执行起来就会大打折扣。在文化大院里,村民们自发创编歌舞、快板和三句半,并将建立贫困户档案、宣传医疗保险等内容加进去、演出来,让好政策、好观念入脑入心。

  夜晚,温度骤降,双阳镇双兴村娄家屯文化大院里人头攒动,推开门,顿时,一股淳朴和亲切涌上心头。大院主任原忠凡和赵波两口子都是文艺积极分子,在他们的带动下,这个农家大院里经常上演妇唱夫随、姐妹同台、全家上阵的好戏。

  双兴村也是贫困村,“千扶贫,万扶贫,关键还是要扶好自己”。原忠凡一家每年种200亩玉米,她自己又是远近闻名的玉米种子经纪人,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虽然不会把文绉绉的词儿挂在嘴边,原忠凡心里明白,让村民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改变了,也会提振扶贫攻坚的士气。

  在村里人的心里点把火,把致富的愿望燃起来,红红火火的文化活动就像“双面胶”,一面促团结,一面鼓斗志,“现在,就连谁家包粘豆包、冻饺子,大家伙儿一块齐上手,一年到头忙在自家的田里菜地,像这样凑在一起真是久违”。婆媳和睦、孝敬老人、邻里团结,文化大院传递了正能量,原忠凡言语间难掩笑意。

  在依安,文化大院的院主任个个是农村文化志愿者,也逐渐成长为乡村文化发展的带头人,原忠凡们发挥着“种子效应”,把文化的种子播种下去,农村文化才能像庄稼一样茂盛。

  如今,依龙镇双阳红文化大院的金凤云带领村民交流剪纸技艺,为传承传统民间文化搭建起平台;解放乡东胜村后拉拉屯文化大院的综艺晚会、双阳镇吉利村吉利屯文化大院的曲艺创编也形成了特色。文化大院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副县长魏艳芹表示,文化的种子,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和空气,也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淀。下一步县里将加大对文化大院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文化大院特色化、品牌化、多样化发展,奖励优秀文化大院。不仅要让文化的种子落地,更要创造条件让它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文化队伍

  “表情再活泼点,动作再到位点。”文化活动室里,舞蹈学员们依安在县文化馆老师刘月娇耐心指导下,加紧练习。

  你或许难以想象,这些舞者都是与庄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农民,刘月娇感叹,她们的热盼让我们加密了下乡传授和辅导的频率。她说,以往农民习惯“坐在台下看”,而农民文化大院扎根于农村,更多农民热衷“站到台上演”,由此他们从台下走上舞台,从“看客”变为了“主角”。2017年9月依安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来自300多个文化大院的千名农民手持绸扇,摇摆舞步,尽显欢乐丰收的喜庆场面,一个个从扛着板凳坐等政府“送戏下乡”的村民,实现了走上舞台演戏的华丽转变。

  这次辅导下乡,依安县文化馆馆长吴春青“雪中送炭”,为阳春乡文化站带来了期待已久的一台电子琴,文化站长何永梅欣喜地接过电子琴,看着馆里为下一站准备的礼物锣与镲,又特别眼馋。

  文化大院的标配是“6+1”,“6”是指一个铁皮书柜,一个棋牌桌,一个U盘、一对麦克风和一块农民文化大院的牌子,“1”是指对水泥硬化的大院再配备3至4件健身路径。开展文化活动的器材和道具是大院的奇缺品,村民们对硬件和软件的需求同样如饥似渴。

  过去,办培训班得动员村民来参与,但现在根本不用担心出勤率,何永梅站长介绍,冰天雪地正是开展室内培训辅导好时节,前一阵子,齐齐哈尔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周洪儒老师来县里“结对子、种文化”,开办曲艺创编大讲堂,全乡41个文化大院争相要求增加培训人员的名额。三天的时间里,曲艺快板与歌词创作、小品表演、晚会编导,在老师的教导鼓励下,这些文艺能人和骨干的创作欲得到释放,表演欲得到激发,“大家都想上台露露脸,办村晚啥人才都不缺了”!

  “竹板一打响连环,听我把扶贫来宣传”,“低保户,贫困户,国家政策来帮助”,“精准识别村村有,步步都按政策走”,“改变思想等靠要,人穷更需志气高”。这是村民中的文艺骨干创作的快板,阳春乡农民艺术团团长程达礼说,以前讲政策,村民有时只听个半懂,在曲艺专家指导下,写出了这些好懂好记的歌词,创编寓教于乐的说唱节目,“村民演,演村民,村民看”,引导村民争创五星新农家,除陋习,树新风,开启圆梦小康的征程。

  这是一支“不走”的文化队伍,依安县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暨百万文化能人培训工程活动,针对全县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做舞蹈、书法、曲艺、声乐、摄影培训。如果说“送”文化是定期把文化资源输送到基层,那么,常态化的“种”文化则是在基层建立文化的内生发展机制,为农村文化阵地“补血益气”。

  “书屋就建在家门口,一有空闲去遛遛,没事就到这里看看书、读读报纸。”在依龙镇中心村刘国中屯文化大院,一位村民手拿一本《农村养殖技术宝典》笑得合不拢嘴,“这书屋是俺农民不要钱的‘老师’,是搬不走的‘仓库’。”让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依安县图书馆已着手先期在100个文化大院建设流动图书阅读角,每季度图书在文化大院间流动一次,为村民们送上一缕书香。

  说话间,一波波的村民陆续走进了文化大院,屋外的雪还在飘着,落在窗上,落在院子里,润进每个人的心田。(记者 晁元元)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