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对于十三届市政协来说,2017年是有温度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市政协坚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不断拓展履职新途径、寻找履职新方法、打造履职新亮点,在健康扶贫、居家养老、智慧交通、分级诊疗、基层人民调解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为加快解决群众所急所愿所盼持续发力,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提升、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作出了政协应有的贡献。
1 健康扶贫
以健康扶贫为重点 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在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要对因病致贫返贫户实行靶向治疗”。
从2016年起,市政协高度关注我市脱贫攻坚。今年,市政协围绕“聚焦因病致贫,聚力攻克脱贫难关”主题,组织专题调研,召开常委会,并形成《以健康扶贫为重点,向解决因病致贫问题聚焦发力调研报告》,围绕“五个精准”提出建议;创新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管理办法,做到精准管理;细化医疗保障政策制度安排,做到精准倾斜;加强部门间政策措施衔接,做到精准联动;完善医联体制度,整合医疗资源,做到精准下沉;突出村级卫生体系建设,做到精准投入。
《调研报告》指出,创新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管理办法,不仅是构建城乡统一医保制度的关键环节,更是突破城乡之间制度障碍、实现城乡居民医疗服务均等化、最大限度释放“六统一”制度红利的必然选择。此外,构建新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政策体系,是持续解决因病致贫和返贫问题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基础制度安排,应突出落实政策倾斜对象核定精准、就医保障政策指向精准、贫困人口健康管理精准。重点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再保险等四重保障措施的横向贯通。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委员建议,哈尔滨市应抓住这一政策机遇,进一步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上下真功夫。积极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的医联体运行机制,以三级医院为龙头、县级医院为枢纽,覆盖全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内部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纵向紧密型联合的基本运行机制,让医联体有效运转;应做实分级诊疗制度,将我市一、二、三级医疗机构的疾病诊疗范围进行细化分级,规范诊疗病种,明确接诊、转诊责任,强化分级报销支付比例的分诊导向功能;应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相关政策,规范慢病签约患者长处方服务,赋予家庭签约医生延伸处方权限,让家庭医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更好发挥首诊、特诊作用。
政府多投入、群众少花钱、百姓得实惠,是做好健康扶贫的核心。政协委员建议,应从我市实际出发,以增强村级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减轻农民就医负担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村级卫生体系建设,让首诊在基层、预防在乡村做成实事、发挥实效。市县两级政府,应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向基层倾斜的各项要求,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努力加大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地位,明确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诊疗设备的财产性质和医护人员的编制性质,实行“村室乡管”、绩效考核管理体制。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地方财力配套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更多的全科执业医师培养计划,扩大培养规模,力争提前实现每个村卫生室都有1名全科执业医师的目标。
2 养老服务
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让老人享受个性化、订单式养老服务
截至2016年底,哈尔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92.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0.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3.1和2.3个百分点。根据国际通行的人口平均年龄与人均财富比标准,我市已于1997年先于国家两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这给政府和全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养老压力。围绕解决养老问题,市政协联合南岗区政协、香坊区政协就“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专题议政协商,形成《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促进全市居家养老工作再上新台阶调研报告》。
根据《调研报告》,哈尔滨市目前以政府购买、社会化运营、志愿者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已基本形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老年群体在居家养老方面迫切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工作的总体把握和顶层设计尚有欠缺、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仍显不足,资金不足且分配不尽合理,养老服务供需存在矛盾等问题。应始终以体系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民政、财政、规划、国土、税务等多部门联动,不断加大投入,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深入推进试点工作,尽快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
《调研报告》建议,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规划。根据政府购买社会养老服务规划,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法规,尽快将居家养老和购买社会养老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治化的轨道。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和老年人健康与需求档案,分类分层次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应加大投入,整合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业,建立与市、区、县(市)政府责任和能力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分担投入机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和慈善资金进入居家养老领域。同时吸引更多的家政服务企业、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公平竞争,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中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受惠群体,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个性化、订单式养老服务。
3 智慧交通
发挥科技优势建设智慧交通 改善哈尔滨市交通运行环境
2016年,哈尔滨市机动车月增加近2万辆,年增加近22万辆。由于城市道路的通过能力和车辆的承载量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无限增长的所有机动车辆的出行需要。如果说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命脉,那么智慧交通则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今年,市政协围绕哈尔滨市交通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十三五”时期智慧交通建设的总目标和系统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形成《发挥科技优势建设智慧交通——大力改善我市交通运行环境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从哈尔滨市现阶段交通环境情况来看,发展“智慧交通”不仅可以解决交通拥堵、违停泛滥、出行不畅等难题,实现网联化、信息化、智能化交通管理,增加企业经营效益及政府财政收入,还可以减少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向共享交通、绿色经济顺利过渡。
《调研报告》建议哈尔滨市应尽快把“建设智慧交通”作为重要工作摆上日程,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全面树立智慧交通理念,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智慧交通建设的总目标和系统目标;制定我市智慧交通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科学设计和划分我市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我市智慧交通整体架构及方向性原则;从组织领导、顶层设计、信息共享入手,确保我市智慧交通协调发展;进一步建设我市智慧交通的路网配置和装备体系;切实做好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系统建设,倡导发展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我市智慧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和发展市民智慧与便捷出行;优化完善交通基础和工程设施,确保我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和软件开发与功能升级,提供我市智慧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空间;依靠科技人才力量,把我市建设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智慧交通城市。
4 分级诊疗
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加快实行医保门诊统筹制度
分级诊疗是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意义重大。今年6月,市政协组织医药卫生界别委员,并联合道里区、道外区政协相关专委会,共同开展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专题调研,组织召开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座谈通报会,形成《突破瓶颈发挥优势全力推进我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调研报告》和《关于加快实行医保门诊统筹制度的建议》社情民意信息。
委员认为,分级诊疗是当前国家医改的首推任务,哈尔滨市应抓住国家和黑龙江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利契机,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抓好优质资源下沉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两个关键环节。尽快建立健全在市政府领导下的区、县(市)及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哈尔滨市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同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明确有关要求和保障措施,综合运用和发挥好医疗、医保、财政、物价等杠杆机制和政策措施,形成部门联动的配套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工作。重点要深化医联体建设,研究制定深化医联体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医联体工作指导小组作用,理顺医联体内部人、财、物权责关系。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的合理扶持政策,对技术交流医生要在经济上给予保障,确保收入高于原单位,对下派流出的医生医院也应有适当的激励,鼓励优质资源下得去、可持续、发展好。调研报告和信息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5 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海绵城市的理念改变了我国城市排水系统只排不蓄、只排不用的缺陷;用绿地广场、绿色房顶、人工沟渠,留住雨水,让其下渗、滞留;用河边的生态滤池,过滤雨水、污水,净化水体。收集、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绿地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补充等,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为了探索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今年,市政协把“建设海绵城市”列为专题调研内容,并形成了《关于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调研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建议。
委员建议,哈尔滨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受破坏的水体及其他自然环境;运用低影响开发措施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复、人工工程等办法留住雨水。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雨水的收集、渗透涉及方方面面。可借鉴国外做法,研究实施雨水排放收费制度,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科学设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项目,并逐项抓好落实。当前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应与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领域,以及自然与生态灾害重点应对领域。
6 人民调解
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人民调解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解决方式,在化解矛盾纠纷、预防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进“法治哈尔滨”“平安哈尔滨”建设,一直是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加强哈尔滨市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市政协联合市民革、市民盟、市民建,对全市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走访调研、开展座谈研讨,并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反映了《关于加强我市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
委员建议,应健全完善调解组织网络,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规定,建设好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努力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应创新培训方式建设专职队伍,建立市、区(县)两级培训阵地,把所有人民调解员纳入统一规划,采取具体化、差异化、精准化分级分批培训,提升人民调解员对群众诉求的说服沟通能力、对矛盾冲突的协调疏导能力和因纠纷引起激化采取的预防措施能力。应建立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衔接机制,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细化、规范工作程序,为实现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衔接创造条件。应引入政府购买社工的专业化服务,尽快出台《指导意见》,明确细化购买主体、承接主体、购买内容以及购买程序及方式方法等。
7 校内看护
延迟上下学时间 为小学生提供免费校内看护
我市小学校基本上早8时上课,下午4时放学。学生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无奈之下,许多孩子放学后只能上看护班,不仅增加了家庭的支出,学生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为解决这一难题,市政协和南岗区政协组织相关委员,通过深入学校走访、进行专项问卷调查、了解外埠城市成功经验等方式深入调研,并撰写了社情民意信息《关于试点实行小学生延迟上下学时间实行校内看护的建议》,提出以南岗区属各公办、民办小学校为全市试点,延迟小学上、下学时间,积极探索多元化看护形式,建立健全完善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等建议,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今年9月,市教育局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决定“十一”后在全市城区小学免费开展课后服务,小学生放学后可自愿参加免费“看护”,离校时间可延至17时。同时要求,任何学校、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课后服务之名向学生和家长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此举有效缓解了部分学生家长接娃放学的实际困难,减轻了家长负担,被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