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明星悬疑侦探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重返大银幕,这部跨越83年的经典佳作,让电影观众重新体验到了译制片之美。一时间,以《简·爱》《佐罗》《追捕》为代表的一大批经典译制片,以及它们所处时代电影艺术的万千芳华,又一次勾起了人们的怀旧情结。面对如今译制片几近销声匿迹的局面,不少人半带惋惜地追问:《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热映和热议,能否唤回译制片艺术的春天?
说到译制片式微,很多人将之归因于电影观众英语水平日益提高,不再需要译制片。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数据,包括普通高教、成人高教、网络本专科教育在内,我国大专以上学历人口约为1.4亿人左右,占全国人口比例约为10%。这说明,真正可以欣赏原汁原味英语原版电影的人是少数。很多非英语版本不看的电影观众,离开了中文字幕仍然不知所云。
追捧原版电影、摒弃译制片的消费习惯,“中产趣味”可以认作原因之一。不少大中城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为主体的人群,在生活方式上崇尚洋化、西化,在市场消费领域偏爱舶来之物,使得本土出品乃至只是经过本土化改造的舶来品,都在市场上不受待见。在文化消费、精神享受和社会舆论等方面,“中产趣味”更是占据了压倒性优势。观看电影是“城里人”生活方式的一枚显著标签,只看原版电影、不看译制片在“中产趣味”里完全可以找到逻辑自洽。
“中产趣味”绑架市场和商业,市场和商业绑架电影事业,这种苗头应该引起警惕。长期以来,电影都是一项文化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市场产业。电影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优先于其经济效益,它在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在丰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发挥道德伦理教化作用等方面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以前,乡镇一级的电影院依然兴旺发达,农村里也还保留着露天电影巡回放映队,电影在全体国民中的覆盖率很高。但在今天,观看电影几乎成为“城市”的专属,广大农民、小城镇居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被排斥在电影门槛之外。电影在全体国民中的覆盖率急剧降低,它原来承担的诸多社会文化责任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把电影完完全全交给市场,将会导致电影文化属性的削弱和艺术形态的单一。譬如,译制片并非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影视作品的翻译和配音都是难度极高的艺术创作,不但要求翻译上的精准,更要求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一部经典的译制片能够赋予一部电影以及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一次新的生命,其艺术魅力和价值有时候甚至超出原版电影。这样一种电影艺术形态,在片面化的市场产业化浪潮中萎缩凋敝,着实让人惋惜。
在促进电影艺术形态多元化,提高电影在人民群众中的覆盖率等方面,相关部门需要承担起职责。在观影群体扩大之后,观众对于电影类型的需求就会出现多元化,商业大片、原版海外电影、艺术电影、小众电影、译制片等众多电影类别都能找到自己的观众,在多样化的电影艺术形态中占据一席之地。让电影回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让不同类型的电影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对于繁荣电影事业、促进电影产业化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封寿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