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地方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团队与记者一行走进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同江地区,来到曾经的大骨节病病区继续进行筛查工作。秋冬之交,空气里渗透着丝丝凉意,不过,青河镇红星村的村民心里却热乎乎的。
青河镇卫生院一楼的一个房间作为临时筛查场地,专家团队的工作人员轻车熟路地架起检查设备,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帮忙组织现场秩序。前来检查的村民整齐地排成一队,安静地等在一旁。镇卫生院院长赵玉军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名单,按着名单上的顺序叫名字,被叫到名字的村民走进屋里,专家团队的工作人员崔超英告诉村民如何摆放自己的手,屋外的唐磊与葛晶雪,一个负责拍X光片,一个负责记录。筛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同江市疾控中心主任王险峰说:“省里的专家团队过来筛查,我们地方当然要做好配合工作。提前做好入户调查、记录、组织村民等工作。”王险峰介绍说,同江市辖区内的大骨节病老病区为银川镇银河村、青河镇红星村,“2004年,我们市疾控中心开展大骨节病病区患者入户调查登记时,银川镇银河村无病例,青河镇红星村有旧病例20例。”王险峰告诉记者,截至今年8月底调查核实后,红星村已有的20例旧病例中,已死亡2例,迁出1例,目前健在17例。
随后在青河镇卫生院的小院中,记者见到了前来做检查的红星村大骨节病“老病号”,17例旧病例目前常住村里的有9人,平均年龄56~57岁,他们是坐着面包车过来检查的。“老早就得到了省里专家要来的信儿,看我们腿脚不便,市疾控中心安排了车来接我们。这坐车来瞧病可是头一回!”
9个老病号中,56岁的徐春山是红星村的贫困户,检查完后便坐回车里等着,本来坐在最后一排的他,听说记者来采访,他挪动着不太利落的双腿,硬是下车要和记者聊聊。于是陆续检查完回到车上的韩孝心、陈海波、陈翠红、韩桂玲,依次靠在车门边上,你一句他一句聊得欢畅。徐春山说,“2013年到2015年,我在市里干了两年环卫工作,后来这大骨节病越发严重,实在干不动了,就回村里了。”徐春山可以说是红星村典型的大骨节病老病例,正值壮年,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在田间劳作或出外务工,却由于病痛无法干重活连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老实巴交的徐春山告诉记者,“我老伴眼睛不好,我们老两口现在靠低保金维持生活。”
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的陈翠红今年50岁,她和56岁的陈海波是兄妹。“家里兄弟姊妹7个,只有待在家里的我哥和我得了这个病,到镇里工作的姐姐和出来读书的弟妹都没患病。”陈海波摆了摆自己已经变形的双手,跟记者握手基本使不上劲,他说,“我觉得还是饮用水的问题,当年哪有自来水啊,我们都是喝井水长大的。”陈翠红包了60多亩地种植黄豆和玉米,“我自己下地干活是不行的,腿疼起来根本走不动道儿,只能让我爱人干,再包给别人干点。”
轮到57岁的韩桂玲讲自己的经历时,由于站得久了,双腿已经支持不住,她直接坐在了地上,“最疼的时候,下不了地,一天吃9片去痛片才能缓解一段时间,这病太遭罪了。”去年,韩桂玲的老伴进行了脑部支架手术,20多万的手术费用让她和儿子犯了难,“儿子说了,最后就是借钱也得给他爸治病。我想着,要是自己身体够硬朗还能帮帮他,现在是一点劲儿都使不上。”韩桂玲说这话时红了眼圈。她还说,她这病基本靠吃止痛药缓解。“贵的药咱吃不起,只能吃点便宜的去痛片。”她给记者看了看手中的塑料袋,袋子里是刚从镇卫生院开的药,一部分是给老伴吃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药,一部分则是缓解她自己病痛的去痛片。
省疾控中心地病虫媒所所长邢智锋说,“目前,对老病人的救治尚无特效康复药物,只能对症治疗,以止痛、保护关节功能和延缓病变继续发展为主,尽可能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我们希望这次全省范围内的筛查工作,能在‘精’上发力,从‘准’上做文章。精准识别地方病病患,不落一户,不落一人,将他们全部纳入到救治与帮扶范围内。”邢智锋向记者介绍,“我们还希望协同相关部门与专家,筛选安全、有效、廉价的药物,让贫困患者受益。”
当红星村的9位老患者全部检查完坐车准备回家时,韩桂玲拉开车门对记者说道,“省里的专家来看我们,是我们的福气,党和政府的关注让我们有了依靠,心里有底了,生活就充满了希望。”(记者 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