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刚一闭幕,到办公室找杨德森汇报科研进度、研讨科研问题的同事就一直不断,杨德森和团队成员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备战下一次海试任务。这一段时间以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杨德森院士与同事们夙兴夜寐、分秒必争,彰显出他和他的团队的一贯作风。他深知,作为海洋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专家,实现祖国海洋强国梦想使命重大,时间紧迫。
亲历盛会以后,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杨德森院士的心情非常激动。他至今仍清晰记得一年前的5月30日,也是在人民大会堂,他曾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描绘的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步走”战略。
“十九大报告中又发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号召,这都是一脉相承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先进的科研成果。”
杨德森院士感慨地说,“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我们不能跟着别人跑,要不断创新,创造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一流成果,‘弯道超车’,引领世界。”
与水声事业结缘40年的杨德森院士,对实现“弯道超车”,建设科技强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观点。他认为,“弯道超车”需向基础研究与颠覆性技术创新要“动能”。“水声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声学信息在海洋中发生、接收和传播的规律、模式及其应用,与海洋环境关联十分紧密。但遗憾的是,我们对海洋的基础研究还比较缺乏,基础数据不是十分丰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的发展。所以说,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杨德森院士说,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对已有传统或主流技术途径产生整体或根本性替代效果的技术,可能是全新技术,也可能是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应用。“颠覆性技术创新非常重要,正是靠这一创新,我国水声研究一举跨入国际第一梯队。”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末,他的研究团队正是从基础研究做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从源头开始,颠覆当时国际通用的传统声呐原理,研制出全新的矢量声呐。矢量声呐改变了传统声呐仅利用标量声压的基本原理,利用水介质的质点振动速度矢量,可明显改善探测信噪比,水下探测距离提高一倍以上。探测信息种类和信息量大幅增加,且重量、体积和能耗远小于传统声呐。该技术被喻为水声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创新,是水声技术的一场革命。这一突破性技术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让中国在此领域一跃成为第一梯队。
杨德森院士用大半生时间做了一件事——为保卫蓝色海疆打造中国人自己的水下“千里眼”和“顺风耳”。他说,“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为国家海防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推动我国水声事业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圆几代人海洋强国的梦想。”如今,他所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学院已培养了新中国70%的高层次声学技术人才,为国家作出了多项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前不久,他在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师生作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专题报告时,动情地说:“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龙江篇章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