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人们崇尚的精神坐标,她激励人们朝着文明进步的目标执着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志愿服务工作赓续着雷锋精神,从倡导“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助人为乐社会风气,到“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时尚”的崇德向善引领,无不彰显大爱与奉献的情怀,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并肩前行,引领社会不断迈向新的精神高度,形成了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的可喜局面。
顶层设计开拓志愿服务新格局
近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志愿服务工作基础扎实的优势,大力探索创新思路和推广模式,2011年初开始开发并运行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人库系统(目前定名为智慧志愿支持系统),设计并推行志愿服务全新领导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2012年,省人大重新修订《黑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明确“县级以上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机构负责规划、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志愿服务工作的一系列要求,更加具化了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操作性,打造了志愿服务工作新格局。
为建立文明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发展,我省注重理顺关系,加强和完善上下左右互联互通组织体系。建立起“二元结构”的组织体系,即将全省志愿服务组织规范为“地区”和“专项”两大类组织体系。各市(地)文明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领导,统一管理所辖区县的各大队和各部门牵头的专项支队。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既独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又管理本社区内的各专项志愿服务队。每个服务队的活动记录既记入所属专项组织,又纳入所在城区、社区的工作成果。二元组织体系纳入智慧志愿支持系统,促进了各级各类组织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各地各类组织优势的有效发挥,使全省各部门、各类组织共享志愿服务资源,增进了共识、促进了共建、实现了共赢。目前,黑龙江全省注册志愿者达到319.8万人,地区志愿服务组织达到24180个,专项志愿服务组织达到60396个。
创新理念推动志愿服务长远发展
黑龙江省各地不断探索志愿服务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把握内在规律,形成积极常态,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
探索志愿服务理念创新。过去,许多人对志愿服务认识片面,认为只有打着红旗去敬老院、孤儿院慰问,走上大街打扫卫生等形式的活动才是志愿服务,导致志愿服务活动表面化、形式化。近些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由社区、服务队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依托智慧志愿支持系统发布活动信息,让有时间、意愿和能力的志愿者自主报名参加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得到被帮扶群众和志愿者的一致认同。2011年全省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只有503项,而近些年每年达到35.65万项。由于这些服务活动都是基于群众实际需求、志愿者乐于参加的前提,使这项工作具有原动力,逐步实现了常态化。
探索志愿服务载体创新。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的最大难度是如何使各级组织有效发布志愿服务活动和广大志愿者便捷地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最初,各级组织需要通过电脑进入系统发布活动,目前,通过一系列创新,各级组织可以直接使用手机客户端发布活动和记录服务时间,广大志愿者也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微信平台报名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还可以通过免费手机短信和现场报名等方式参与,使志愿者参加活动更加便捷和踊跃。目前,开展活动最多的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每年开展活动达2000多次。
探索志愿服务机制创新。志愿服务常态化的基础是使广大志愿者养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习惯。全省建立的星级志愿者评选机制和年度嘉许机制,通过鼓励积累服务时间,成为激励志愿者的有效举措。目前,全省166.2万名活跃志愿者,星级志愿者达到61.94万人,星级团队达到2225个。
举措落地志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实践证明,黑龙江省各项举措有力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和机制创新,推动了志愿服务工作制度、组织、活动和回馈落地,有效促进了黑龙江省志愿服务工作逐步走在全国前列。
如今,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发挥着愈益深刻的影响力,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闻名省内外,为黑龙江形象增光添彩。其中有获全国志愿服务“最佳组织”的哈尔滨市法律志愿服务队、牡丹江市国家税务局志愿服务队、大庆市爱心传递志愿者协会、伊春市新青区林海彩虹志愿服务队等。有十余年义务献血近5万毫升、哈尔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王晓明,常年扎根社区、为百姓用电保驾护航的“冰城电保姆”李庆长,做雷锋传人、一骑单车重走雷锋路的义务修鞋匠孟广彬,徒手勇接5楼坠下少年、见义勇为的谢尚威,先天脑瘫、意志坚定、回报社会、助残助困的志愿服务队长洪润浩,搭建网络平台、传递爱心温暖的白春海,终身从教、义务助学助教的84岁老人薛景新,创办“龙江禁毒网”、助力禁毒、解人危亡的武士龙等。
这些优秀志愿者集体和个人,通过身体力行,生动阐释了志愿精神的内核,也为我们这个时代增添了高度,为我们的社会增加了温度。(记者 孙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