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兴安:石油通关因“油”而兴
黑龙江兴安镇,几年前还是大兴安岭深处、中国北极漠河县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小镇。随着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这条我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大动脉的投入运营,使得漠河口岸一跃成为全省过货量最大的能源战略通道。“油龙”入境的第一站兴安也因“油”而兴。
“中俄原油管道从兴安镇进入国内,首站兴安就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我们牢牢把握住了这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漠河县兴安镇党委书记王海涛告诉记者。
记者走进兴安,体会到中俄原油管道的建设给兴安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拉动,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兴安镇,我们吃着当地独有的北极黑面饼,小店的老板告诉记者,这个饼打算3元一张在网上卖,“以前农民靠种地收入少,想干啥都干不起来,现在很多农民靠给中石油打工、做买卖挣到了钱,生活有了保障,种地也敢种出新花样,有了互联网,销路不愁。”
变化不止这些:
中俄石油管道漠河首站在兴安正式供油之后,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镇上有50多人到首站做后勤、消防工作。王海涛说,更多的年轻人留在了兴安。第三产业里开饭店的多了,服务业走出了土地的限制,如今,镇里买大型钩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的,打鱼、采山、旅游,老百姓各算各的经济账,生活过的节节高。
在漠河县所属的乡镇中,兴安镇离县城最远,开车最快也得开上三个多小时。过去老百姓出行都是坐定点班车,路不好走,老百姓不愿意坐,班车也无法保证正常开行。现在镇里买车开出租的多了,一个微信群,群里的一声招呼,想去县里的,凑够了人数随时就走。
兴安镇有大河西、古城、二十五站3个村。“油龙”从兴安镇入境前,这里还一直靠柴油机发电,3个村都是晚7时到11时供电,村民们家里有电视的都很少。现在全天供电,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二十五站村离漠河首站最近,借的“光”也最多。原来东倒西歪的板夹泥房都扒了,全村100多户都搬进了新房。王海涛说,“借了首站的光,供电线路连村入镇,不仅民用电充足,企业用电也有了保证,我们还引资建成了集中供热网。”
王海涛告诉记者,因为石油通关,借“油光”,漠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石油边贸旅游小镇”的建设思路。口岸向北延伸连通阿穆尔州的斯克沃洛季诺市和腾达市,再向北是矿产资源丰富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包括外贝加尔边疆区东部,这一广大区域的进出口物资和出入境人员走漠河口岸比走黑河口岸减少700公里路程,交通成本大幅降低,相对经济效益显著。此外,新的深水码头连崟口岸建成后,如果口岸互通,进口俄罗斯木材,可激活大兴安岭停伐闲置的木材加工能力和铁路运力;出口果蔬食品,可以带动种植业、养殖业;进口矿产品可以提升拉动物流业和新兴加工业;发展跨境旅游业,可以拉长游旅线,充分利用漠河机场,向境内外辐射。“那时候,兴安的人气儿就更旺啦。”
我们站在漠河口岸眺望对岸的俄罗斯加林达小镇,房屋、公路,清晰可见。“夜晚,能清晰看到黑龙江对岸的灯光。”遛弯的当地人告诉记者。
在漠河首站,站长张春青告诉记者,今年5月,中俄(漠大线)原油管道累计接收俄罗斯原油超过1亿吨,成为两国能源合作的典范项目之一。如今,中俄原油管线二线工程主体已经全部盾构贯通,今年,源源不断的黑金将通过第二条“黑龙”穿越莽莽林海一路蜿蜒向南。(记者 王坤 刘大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