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黑龙江只为黑土更肥沃

黑龙江日报2017-07-17 09:08:4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进入伏天,高温来袭。在30多摄氏度密不透风的无菌操作间内,刘俊杰穿着白大褂,戴着手套,额头上的汗水流到了脸颊。

  他持续观察试管、操作仪器、测算数据,一遍又一遍进行着实验。这样的场景是刘俊杰的工作常态。

  刘俊杰说,他的工作和“土壤微生物”密不可分。

  “土壤微生物”,一个让人略觉神秘和陌生的词语,随着对刘俊杰采访的深入,记者开始对其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

  承担着多项国家科研项目,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0篇,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青促会成员,1984年出生的刘俊杰已获得了不少同龄人无法比拟的成绩。“我就是喜欢研究这些科研项目,其实成果没什么可说的。”刘俊杰表现得很谦虚,憨厚的他脸上挂着微笑。

  收集实验样本的脚步从未停歇

  刘俊杰主要从事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包括东北黑土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地理分布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不同生态环境噬菌体群落结构分布特征等研究工作。

  这些年来,刘俊杰调研收集实验样本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东北三省走过的地方数不胜数,黑龙江的县域几乎跑遍了,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在田间地头采集土壤样本时,每次需要跨越800公里,每隔30公里取一个点,然后拿回到实验室进行数据分析,两年来他自己开车调研的车程就达到了6万公里。

  “干科研这一行,都是这样,不收集大量的实验样品,无法作出精确的分析。”刘俊杰如是说。

  在采集土样的过程中,刘俊杰经常会遇到农民的不理解、不支持。很多农民说,“你这些专业的东西我们听不懂,土壤微生物是个啥,研究它能有啥作用?”刘俊杰一次又一次地向农民耐心解释,并为农民作实际指导。当农民了解到这些理论研究确实对实际耕作有帮助时,他们欣然地接受了,还邀请刘俊杰再来为他们作指导。

  主持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助力土壤环境改良

  “做科研其实是挺枯燥乏味的,除了做实验,就是写论文,熬到后半夜是常有的事儿。因为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很多实验都会惨遭多次失败。”刘俊杰告诉记者,他们承担的很多是国家和省里的课题项目,必须得怀有一份责任心,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继续坚持下去。

  当与记者谈起土壤微生物研究理论时,刘俊杰打开了话匣子,“这是离心机,这是涡旋仪,这是PCR仪,这是扫根仪,这是流动分析仪……”他为记者详细介绍着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土壤微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一门科学。我们正在做的,就是通过对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来阐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和驱动机制,进而知道哪种耕作方式有利于有益微生物的定殖和对有害微生物的防治。这将有效遏制作物土传病害蔓延势头,为实现2020年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作出贡献。”刘俊杰说。

  2014年,刘俊杰主持了国家青年基金项目“东北大豆根瘤菌噬菌体基因多样性研究”,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子课题“不同管理模式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等科研项目。2017年,他主持了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资助的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东北黑土农田微生物群落结构地理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等。

  致力于培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

  在师弟师妹的眼里,刘俊杰既是一位良师,又是一位益友。“刘师兄为人憨厚,性格乐观,做事认真,科研水平高超,与我们的关系相处得也非常融洽,我们有不懂的问题时都问他,他都能及时帮助我们解决。”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因为我本科不是学生态专业的,所以有些新接触到的知识理解很困难,刘师兄为我讲解时,都详细到实验步骤、数据处理,非常认真负责。在生活上也关怀备至,把我们照顾得都很好。”在读硕士生李想说。

  作为副研究员的刘俊杰,在做好自身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致力于培养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目前,他自己培养硕士研究生1人,协助导师培养学生4人。对于年轻的刘俊杰来说,现在的成绩只是一个起点,今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他将继续努力攀登,实现人生新的辉煌。(记者 薛立伟)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