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扶贫“授渔” 助产助销

新华网2017-07-06 08:58:4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黑龙江省部分市县,不仅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等初见成效,贫困户还通过技能学习,摆脱了谋生技能单一的处境,端起了奔向新生活的“技术饭碗”。

  在黑龙江省宾县永和菜业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永和乡联华村地局子屯的李长富,高兴地欢迎记者来到他照看的大棚参观。“我和爱人都有病,常年吃药,过去就愁药钱,现在不仅干活挣钱,老板还送我两只小猪,每头能卖1000多块呢。”

  作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点企业,近百名像李长富一样的贫困户在永和菜业开始了新生活。公司总经理李庆堂介绍,从务工到养殖、种植,都有预留给贫困户的岗位,仅务工收入每个贫困户每年就能达到2.6万元。

  除吸纳贫困户通过务工脱贫,黑龙江省多地在产业扶贫中以黑木耳种植作为突破口,扶持贫困户建立自己的新事业。

  在黑龙江省汤原县新建村的黑木耳园区里,孙秀兰摸着自家长熟的挂袋木耳踌躇满志。“刚开始心里真的一点底没有,哪有钱啊,但是政府帮着低息贷款,我家3月份一下子包了两个棚。”孙秀兰和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从不会种植到对接市场,自己也有了新事业。因为政府免除大棚租金,除去人工、材料费,成熟的木耳每斤卖上30元出头,就能一年内还完贷款,两个孩子的学费也不用愁了。

  新建村村委会主任马英介绍,这个园区3月份投入使用,共有大棚38栋,直接参与经营的贫困户有19户,每户获得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现在木耳已经成熟,村里这几天帮忙联系了销售渠道,按照每斤35元的价格,园区总经济效益超过400万元,能够实现贫困户当年脱贫。

  在桦南县,种了一辈子地的王淑芬则选择走出田野,成为一名城市上班族。作为转移就业的重要一项,桦南县成立了就业培训基地,许多像王淑芬一样的地道农民在此免费接受包括月嫂、护工等技能的培训,并在免费考取资格证书后输送至全国各地的医院、企业和家庭,成为就业市场的“抢手货”。

  “我家人多地少,根本不够吃。现在学了几个月马上就要去佳木斯市里上班了,人家承诺最低工资4800元呢。”王淑芬说,这笔钱对她来说已经是“高额的收入”,手里握着月嫂资格证,王淑芬感觉心里踏实了很多。

  桦南县就业局局长刘洪波介绍,县里目前已经和北京、哈尔滨等地的7家家政、医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在中医、月嫂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岗位培训和证件考取服务。转移就业工程开展3年来,仅育婴和养老专业就累计输送超过2000名贫困户走入城市,目前合作的企业仍有岗位空缺。

  《黑龙江省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确保全黑龙江省现行标准下183.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其中要全力推进自我发展能力建设脱贫,以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促进转移就业为着力点,增强贫困家庭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脱贫攻坚氛围。(记者 王君宝)

—  相关新闻  —